長大后「跟媽不親」的孩子,從小就有3個異常舉動,要及時補救

Wendy媽 2023/03/01 檢舉 我要評論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養育是教育的基礎,孩子盡量要堅持自己養。自己養的孩子越帶越親,相反,如果孩子沒有自己帶,孩子會和你有距離。

孩子如果不是自己養大的,即使你是他親媽,娃也不會跟你親

我們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養育孩子不當,孩子可能會不愛你,甚至是恨你。

我們鄰居的孩子,女兒曉紅和弟弟小鶴只差一歲半,媽媽懷了二胎,女兒幾個月就 跟著奶奶生活了。

奶奶身體還好,家離學校也近,孩子到 上小學也沒有回自己家。孩子聰明又可愛,奶奶和姑姑都很疼愛她。媽媽覺得婆婆可以幫忙帶孩子,自己也省了不少事。

曉紅上國中以后,媽媽想要把她帶回自己家,但是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和女兒和平相處。女兒去上學,她把女兒的床單被罩都換成干凈的,沒有想到女兒回家的第一句話是:「你懂不懂尊重人權,沒有經過我同意, 憑什麼進我的房間?」

周末,媽媽想要給女兒買新衣服,叫她一起去逛街,女兒說:「算了吧,我和你的品味不一樣,我不想和你一起去,你還是給我錢吧!」

女兒的學習退步了,班主任老師打電話說,請家長一起配合好好和孩子溝通交流一下。

媽媽剛剛要說:「你的學習成績……」女兒攔住媽媽說:「你管我干嘛?有空還是多看會電視劇吧!」

孩子是爸媽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當你看到孩子不愿意和你親近,也不愿意信服你的教育時,孩子真的就白養了。

孩子如果有下面的舉動,說明和自己感情不親,媽媽抓緊時間補救還來得及

異常舉動一:孩子排斥媽媽的親近,拒絕和媽媽的肢體接觸。

女明星陳喬恩說,媽媽從小就經常打罵她,會用藤條抽她到渾身受傷,所以,聽見媽媽走路的聲音,她就會不自覺地渾身發抖。在錄制綜藝節目的時候,她會本能地和媽媽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果不喜歡一個人,你就不愿意和她親近。人的身體往往會比語言更忠實,如果孩子會刻意躲避媽媽的擁抱,不愿意和媽媽有身體接觸,說明從 內心就是比較抵觸媽媽的。

異常舉動二:一聽媽媽說話就感覺煩,想遠離

孩子有事情愿意和你分享嗎?如果孩子高興了、傷心了,有事情都愿意和你傾訴,那孩子和你就是貼心的。

但是,也有的孩子遇到 委屈不愿意和媽媽說寧愿自己扛著,媽媽一說話,孩子就覺得很煩,恨不得馬上遠離媽媽,這都是不親近的表現。

可能有些媽媽并不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其實是對媽媽缺乏信任了,因為他們 從媽媽那里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不愿意媽媽干涉自己的事情。

異常舉動三:專門跟媽媽對著干,不服從管教

父母總是覺得孩子小,想要給孩子更多的指導,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養育是教育的基礎。我們經常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叛逆的孩子,父母的話當作耳旁風,甚至是專門和父母對著來。

如果 孩子比較叛逆,也是 和媽媽不親的表現。我們愿意聽誰的話,說明對這個人是比較信服的,在孩子心里有分量的人,說話才對他管用。孩子不好管,可能是你在他心里并不重要。

孩子需要媽媽的陪伴,也就是小時候那麼幾年的時間,因為孩子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依賴媽媽的照顧。

媽媽照顧孩子的這個過程,是親子感情培養最關鍵的幾年,等到孩子長大了,再去培養感情就晚了,孩子只會嫌棄你麻煩。

所以想要培養出親近自己的孩子,媽媽得在這幾年關鍵期做好以下事情:

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不管有多少困難,媽媽都應該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就算娃是媽媽親生的,孩子不和媽媽在一起,長大了也是陌生人。

孩子與媽媽的情感賬戶是需要投錢的,媽媽每一次的身體接觸和安撫,每一句問候和關心,每一點一滴的付出,都會化成錢,投進孩子的情感賬戶。你投得越多,孩子對你信任越多,自然長大以后會親近媽媽啦。

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做幽默風趣的媽媽

父母是家長,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說一不二的媽媽是孩子懼怕的人,但是,這種教育方式落后了,會讓媽媽和孩子之間產生隔閡,孩子慢慢變得不愿意和你溝通交流。所以,成為和藹可親、幽默風趣的媽媽,才是和孩子越來越親近的法寶。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少一點打壓,少一些嘮叨,多一些幽默,多一些互動,相信媽媽慢慢會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容易管理和教育孩子。

尊重理解孩子,做朋友一樣的媽媽

打罵孩子是最差不多教育方式,會拉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記恨父母。所以,孩子雖然年齡小,父母也要學會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做錯了事情,要多引導他,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像朋友一樣對待孩子,親子關系會更融洽。

愛是相互的,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嫌孩子煩,等到我們老了,孩子也會嫌棄媽媽煩,多一點陪伴,少一點距離,孩子和媽媽是最親的人。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