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養男孩和養女孩區別還是挺大的,由于男孩和女孩的發育特點不同,所以養育的側重點也有所區別。
下面給父母分享一份關于養男孩和養女兒的秘訣,如果你們能早學會,孩子的未來往往更順遂,或許能少走很多彎路。
養兒養女有啥區別?
研究發現,男女大腦發育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所以它決定了男女思維模式上的不同。
那麼男孩和女孩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呢?
1、情緒管理能力不同
研究發現,女孩腦神經中負責管控情緒的區域比男孩大。
這也就意味著,女孩更擅長情緒管理,她們更富有同理心,再加上心思敏感纖細,所以女孩更能理解、體貼父母,父母的道理更容易被女孩聽進去。
可男孩往往就更加毛躁,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時候,情緒波動起伏明顯,往往很難聽進父母的道理,有時候還會通過破壞玩具的方式來宣泄情緒,表達自己的不滿。
所以我們發現,當男孩和女孩做錯事情, 女孩往往需要「軟下來」,用道理來說服孩子,而 兒子則需要「硬著來」,不過分的體罰(罰站或者打手心)似乎更有效果。
不過這也并非絕對,關鍵還是看孩子的個性。
2、語言表達能力不同
研究發現,女孩大腦語言區域的發育要比男孩早,她們更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所以女兒往往更能大方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以及她們的心里感受,并且會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日常。
而男孩則在這方面相對內斂,他們往往羞于或者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受,更不知道如何在語言上安慰、關心父母。
通過現實生活,我們也能察覺到,女兒更像貼心的小棉襖,嘴甜懂得哄父母開心,而兒子比較偏行動派,不太愛煽情。
除了上述的兩個比較明顯的區別以外,男孩和女孩的 空間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動能力往往也存在差異。
據專家分析,男孩和女孩從出生后到六歲以前,大腦發育的速度存在較大的差異。為此,父母需要進行「差異化」教育,或許能讓他們變得更優秀。
養兒有「三忌」
1、忌「溺愛」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句名言,「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而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過:「孩子要苦著養,不能太周到,你如果想養一個逆子,那就對他百依百順。」
這句話不無道理,從小被溺愛的男孩,往往容易成為一個 長不大的巨嬰,他們未來難以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真正男子漢,在社會上難以立足。
2、忌「強權」
哲學家柏拉圖認為, 「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和對付的。」
因為雄性天生就有征服欲,他們對領地的劃分意識很明顯,所以性格上好勝又好斗,不喜歡別人挑戰自己的權威。
而心理學家也發現,男孩比女孩更好強。如果父母用強硬的態度要求孩子,試圖用權威來壓制男孩,往往只會激發出他們內心的反抗因子,反而適得其反。
《養育男孩》一書中有提過: 「如果你只能給兒子一樣東西,那就給他尊重。」
3、忌「刻板印象」
「你是男孩,不能哭,別娘們唧唧的……」
這句話似乎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在傳統的性別觀念中,認為真正的男人,就要拒絕軟弱,哭泣是最沒用的行為。
然而男孩其實也有軟弱的權利,如果一味地堅持傳統的刻板理念,往往讓男孩失去了承認情緒的坦率,而且不利于他們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養女要「三避」
1、避「嬌養」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吸收性心智」,它是指孩子無意識的記憶力,吸收環境并加以適應,最終形成人格的能力。
這也就是說,孩子從小生長的環境,奠定了她們未來的人格。
如果從小嬌養女孩,為她們安排好一切,滿足她們的所有需求,表面上是「愛她」的表現,實際上卻讓孩子少了「危機意識」,讓她的性格變得過于軟弱,沒有主見,容易被人拿捏。
2、避「哭窮」
某乎上有個話題」窮養長大的女孩長大后都怎麼樣了?」
底下有個高贊的回復,「遇到喜歡的人或者衣服,第一反應是自己不配。」
女孩的心思比較細膩敏感,特別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如果父母從小就對著女兒「哭窮」,孩子的自信心往往會受到打擊。
另外,小時候的經歷,會讓女孩內心出現「匱乏感」,長大后總想著用物質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彌補兒時的遺憾,消費觀變得異常扭曲,甚至可能會走歪。
3、避「打壓教育」
很多中國女孩都有一個「缺陷」,她們對自己極度不自信,多多少少會因為家庭、外貌、學習、工作等條件而自卑。
遇上喜歡的人不敢爭取,遇上心儀的職位不敢應聘,第一反應就是「自己還不夠好」,進而錯失了不少機會。女孩們的這個心理,其實多半與家庭教育有關。
很多中國父母,總是習慣對孩子進行「打壓教育」,也可以稱之為「抗挫折教育」,美其名曰幫助孩子正確認知自我,要學會藏拙,不要出風頭。
殊不知,這往往會讓孩子對自己充滿著不信任,為了求穩降低自己的標準,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在面臨擇偶時,從小被打壓的女孩,往往容易遇上「爛桃花」。
【總結】總而言之,教育不僅是幫助孩子們成長,更是父母的修行。有遠見的父母,往往懂得因材施教,差異化教育孩子,來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成長,避免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