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事物一樣,都有「有效期」。
一旦你不珍惜,錯過了這個有效期,想要再教育好孩子,就太難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有效期內,給予孩子最用心的陪伴。
父母用心陪伴,
孩子未來更優秀
孩子的優秀,離不開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
縱觀那些別人家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做對了的第一件事就是「陪伴」。
真正的「陪伴」,不是和孩子在一起就好,而是在陪伴的時候,善于發現孩子的 閃光點;
并根據孩子的個人特長,用飽含「愛的心和行動」去培養孩子的閃光點。
正如蘇格拉底說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心中的火焰。
優秀的孩子,都是「陪伴」出來的,這句話雖然說得一點也沒錯!
但是關鍵在于陪伴的時候,怎樣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其實,孩子的一些特別表現,或者特殊「嗜好」就是亮點,你有沒有注意到?
1歲之內的孩子,拿到任何物品都會第一時間往嘴里放;
2歲左右的孩子,在馬路邊上盯著地上的小螞蟻看個半天;
4歲多的孩子,喜歡剪紙工作,一個上午沒有換過第二個工作......
孩子一切行為的背后,都指向了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優秀的父母,不僅能夠發現孩子成長中每個階段獨一無二的「特色」,還能為孩子這些「閃光點」創造適合的環境。
優秀的父母,總能抓住孩子發展的關鍵期,給到孩子足夠的陪伴,充分利用好孩子成長中一生僅有一次的敏感期。
3歲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關鍵一年,他們多鼓勵孩子繪畫、編故事、玩彩泥、做手工;
5歲是親子關系最親昵融洽的一年,他們經常陪伴與贊美孩子;
6歲是孩子內心開始出現矛盾,開始叛逆的一年,他們多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
蒙台梭利博士說,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 并展現他內心的秘密。
就像花兒的茁壯成長,需要水、陽光和土壤。
孩子心中的秘密花園,同樣需要成人用心去呵護,去澆灌,去培養。
當你在孩子身上,傾注了陪伴、耐心和愛護,孩子自然就會回報給你一個像星星一樣的自己。
孩子的好習慣,
是「陪」出來的
經常聽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的好習慣好難培養啊!壞習慣倒是一學一個準!」
孩子每個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父母用心的陪伴。
比如學習上的習慣,想讓孩子多看看書,自己卻一年不翻一回書;
比如運動上的習慣,想讓孩子多運動,自己平時卻總是宅在家里……
孩子的優秀,他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父母的陪伴和榜樣的力量同樣重要。
央視主持人董卿曾坦誠地說,自己今天的所有成就,都要感謝當年父親的嚴苛和陪伴。
小時候,董卿的父親每天督促她抄成語、古詩,再背下來檢查。
上了中學,父親就每天給她開書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名著,并且要摘抄書中的精彩句子。
甚至天還沒亮,父親就把她從睡夢中揪起來,讓她到家門口的中學跑一千米。
董卿曾經無比討厭父親的嚴苛,但如今卻無比地感謝父親。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說出這番話的他并沒有食言。
女兒學游泳,他親自當教練;孩子放假時,抽時間也要帶孩子去游樂園,一起享受歡樂時刻。
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期間,他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奧巴馬的女兒都很優秀,大女兒成為了家里的第三個哈佛學生,小女兒也如愿就讀于密歇根大學。
陪伴,就是最高級的家庭教育;父母就是最好的家庭教師。
孩子就是一塊天然的石頭,是否能雕塑成精美的作品,功夫還在每個家長。
有智慧的父母,不會用自己的權威,耳提面命地逼著孩子努力,而是陪著孩子一起進步。
6歲前,比起說教,示范更有效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甚至決定孩子的一生。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也越來越強,并且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參照物。
比如有的孩子學說話時,會模仿父母的發音、語氣、用詞;
哪天你不小心說了一句臟話,過幾天你會發現,這句話居然從孩子嘴里說出來了。
這就是孩子吸收性心智的力量,吸收性心智迎接一切;
對一切滿懷希望,貧富一視同仁,當地人的宗教、偏見、習俗,照單全收并加以內化。
吸收性心智最強的關鍵期,即在孩子0-6歲這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接觸到的任何事物、語言,都將在他的大腦中留下印記。
蒙台梭利博士將吸收性心智做了一個比喻: 海綿吸水。
兒童如同海綿汲水般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各種信息,并以此建立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系,形成了自己的個性。
作為家長,我們要珍惜上天賜予孩子的這份特殊力量;
放棄言行說教,身體力行,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身教永遠大于言傳,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魯迅先生曾說:
「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人生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
幼兒時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你的養育方式,影響孩子的未來;教育孩子,你有多投入,孩子就會多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