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4歲的小孩開始談條件,無疑會強力消磨老母親的耐心。「你給我買那個小汽車,我就早點睡覺」,「如果爸爸明天帶我去游樂園,我就吃一個星期蔬菜」,「讓我看一集動畫片,我就去做作業」……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卻屢屢遭到討價還價,小小的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討價還價的呢?試想一下你以前說沒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你今天9點之前睡覺,媽媽就給你買個新玩具」
「只要你多吃兩口蔬菜,明天就帶你去游樂園」
「幾點之前完成作業,就允許你看兩集動畫片」
這種場面是不是似曾相識?小孩子都是很聰明的,而且模仿能力超強,以上話術大人使用過幾次之后,孩子也就學會了交換條件。
孩子提條件不是壞事
當3-5歲小孩強烈要求要某個東西,你不給他就什麼都不做或者開始哭,做什麼事都顯露出目的性。這個目的性一出現,家長就要開始訓練他了。有一項訓練很重要,它就是克制性訓練。
路過玩具店,孩子哭著喊著要買一個新的小汽車,揚言你不給買我就不走。可是家里已經有好幾個類似的汽車了,這時候怎麼辦呢?進行克制性訓練。
什麼是克制性訓練?
不要打也不要罵,把孩子抱起來帶回家,回到他自己的臥室(或者一個安靜的環境),進行一對一交流。秉承「4不要」原則,即不要打,不要罵,不要說教,不要走開。
第一步,讓孩子哭
孩子哭,就看著他哭,因為他就是哭給你看的。等到他沒有力氣或者不想哭的時候,再給他點愛,比如拿一個熱毛巾給他擦擦臉,這時孩子可能誤以為你回心轉意了,所以緊接著家長需要問他一句話:「你還想哭嗎?要哭我再陪你哭一會」。
這樣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堅定,不心疼也不讓步。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就這樣做,目的是為了讓他知道哭鬧起不到任何作用。
第二步,講道理
孩子冷靜后,用溫和的口吻詢問他:以后有什麼事,能不能跟媽媽好好說?如果你能說服我,得到我的認可,我會考慮你的要求。這樣做一是為了不讓孩子感覺太壓抑,二來也是給他留一條后路。
接著孩子就會說了,「媽媽,我想要這個小汽車,它什麼地方跟家里的不一樣」。幾次之后孩子會逐漸養成一種邏輯思維,我想要什麼?我為什麼想要?怎麼才能讓爸爸/媽媽同意?
第三步,采取「三比一」原則
當孩子跟你提出要求或者條件時,需要采取「三比一」的原則,即三次滿足一次。讓他知道交流有用,鼓勵他主動跟大人表達情緒和需求,但不要每次都給,否則就達不到鼓勵他表達的目的了。
如果父母以后就很少會鬧人了,因為她知道說話比哭管用。如果他真的堅持想要,那麼就會想辦法跟你商量。尤其到青春期的時候,大人和孩子的關系會非常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