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特點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在生活中,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因為自信心能夠增強孩子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勇氣,然而要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其實并不容易, 其中有3種原生家庭,就很難養出自信的孩子。
孩子不自信與家庭教育有關
小潘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她需要到門口迎接孩子。當她與孩子打招呼時,很多孩子都會熱情的回應她。 但有一個孩子勁的躲在媽媽身后,對她的招呼置若罔聞。
看到孩子的模樣,孩子的媽媽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就對著小潘說到:「 這孩子比較內向,不像其他孩子。」聽到媽媽的話,孩子更是把頭低了下去。而看到孩子的反應,小潘覺得, 孩子的不自信的表現可能與她媽媽的教育方式有關。
難養出自信孩子的3種家庭
1、否定孩子的家庭
在生活中當孩子的言行與父母的預想不同,有些父母總是會不分青紅皂白, 對孩子進行打擊和否定。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幾乎是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和鼓勵。久而久之, 孩子會開始自我懷疑和否定,進而喪失了自信心。
2、過于強勢的家庭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聽話, 所以父母會選擇掌控孩子的人生。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父母都會有嚴格的要求,而當孩子據理力爭時, 父母會強勢的要求孩子「屈服」,否則就會給孩子貼上「不聽話」、「壞孩子」等標簽,而這都會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3、喜歡比較的家庭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經說到:「 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然而,很多父母卻喜歡拿孩子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在節目《少年說》中,一個學霸男孩表示,當他數學考滿分時,媽媽總是會告訴他:「別人比你厲害的多了去了。」在喜歡比較的家庭下長大, 孩子的自信心也會被損傷。
從小缺乏自信的孩子長大后「傷痕」明顯
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在長大之后他們身上的「傷痕」是非常明顯的。主持人董卿年少時一直接受著父親嚴厲的教育,無論她做什麼, 都難以得到她父親的認可。
像是她到了追求美的年紀,但她的父親卻打擊到:「 馬鈴薯再怎麼打扮也是土豆。」所以長大以后的董卿雖然成了優秀的主持人,但她一直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 經常會出現自卑的情緒。
所以說,從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性格往往是比較自卑膽怯的,同時有一些孩子還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當中,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無法完成某項任務, 思維方式十分的消極,而這會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平時要學會發現孩子的長處,并適當的鼓勵孩子。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父母也要給孩子表達和嘗試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的尊重, 這樣才能夠養出一個充滿自信的孩子。
實際上, 孩子自信與否關鍵就在于父母的教育。父母如果懂得正確的去教育孩子,那麼每孩子就能夠展示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而自信的孩子在成長路上就能夠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