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掉眼淚的娃,與忍著不哭的娃,長大后會有什麼差別?

Wendy媽 2023/03/21 檢舉 我要評論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說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朋友表達了她的觀點:在這個內卷的時代,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千萬不能遇到點小事就哭,這樣的孩子會沒出息,其實這是很多家長的觀點,畢竟每位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堅強獨立的人,同事小林也是這樣教育她家女兒萌萌的。

上周末去小林家里做客,萌萌一個人坐在陽台的吊椅上玩芭比娃娃,可能是沒注意到,她不小心踩空從吊椅上掉了下來,讓我很驚訝的是,萌萌腿被吊椅的底座磕破了一塊皮,滲出了血,但她沒有哭泣,就愣愣地站在那里,我過去幫她處理了一下傷口,看得出來她很疼,但她在強忍著眼淚,淚花都在眼睛里打轉。

後來我問同事為什麼萌萌那麼乖摔傷了都不哭,同事說:「哪里是不哭啊,以前可愛哭了,但我覺得孩子總哭哭啼啼不好,一點抗壓能力都沒有,要從小培養她的抗壓能力,我就狠心在她哭的時候不抱她、不安慰她,時間長了她就不哭了」。

朋友和同事小林的觀點看起來都沒有錯,那麼讓孩子忍著不哭真的好嗎?

動不動就掉眼淚的娃與忍著不哭的娃,長大后會有什麼差距?為此我特地去查閱了一些資料。

哭泣是什麼?

哭泣是人與生俱來的本來,就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會利用哭泣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從而獲得父母的注意,人們哭泣的時候會展現出自己的脆弱,別人會對此產生共情,會安慰你,哭泣是人們從周圍的人那里獲取安慰和支持的一種方式。

喜歡哭泣的人都是內心情感比較豐富的人,他們可能會因為一個電影、一個片段、別人講的一個故事哭泣,內心情感豐富有利于人際交往,這類人往往朋友是比較多的,因為他們可以讓別人感受到理解與尊重,換位思考,每個人都喜歡能與自己產生思想共鳴的朋友,而不是根本不理解自己思想的朋友。

哭泣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研究表明,人在哭泣之后,負面情緒可以得到一部分降低。

在《亨利六世》里,被譽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英國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寫了這麼一句話:「流淚可以減輕痛苦」。

2008年,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對來自30個國家的4300名年輕人做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人在哭泣之后出現了精神和身體健康改善的情況,也就是說,哭泣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

情緒化的眼淚會釋放出兩種會讓人感覺到良好的物質:催產素和內啡肽。

這兩種物質的作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身體和情緒上的不適,這些激素有一點像天然的「解壓藥」,它們可以讓人產生一些愉悅感以及幸福感,這也正是為什麼哭泣結束之后就會感到輕松,也沒那麼痛苦了,有的人在哭泣以后睡眠質量也得到了提升。

孩子愛哭,有什麼影響呢?

哭泣的好處有很多,它是一種天然的解壓工具,換句話說,喜歡哭泣的人并不是沒有抗壓能力,哭泣只是一種解壓方式,有點類似于悲傷的時候不停地吃東西、購物等。

不喜歡哭泣的人也不是抗壓能力很好, 相反不喜歡哭泣的孩子可能會一直將負面情緒放在心里,如果沒有合適的解壓方式,負面情緒一直在心里堆積,堆積過多就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比如抑郁癥、自閉癥等,孩子的情緒會變得很低落,甚至出現懷疑人生的情況。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樣有其他的解壓方式,他們有的可能只有哭泣,這就像踢貓效應一樣,父母可以給孩子發脾氣,但孩子只能給貓發脾氣,而且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貓去解壓,因此父母千萬不能剝奪孩子的解壓方式,要允許孩子哭泣,這樣孩子才會更加的健康。

美國作家雷蒙·斯尼奇表示:「對于大多數人,哭泣都能幫助減輕壓力,哪怕實際境況根本沒發生變化」。

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不要兇孩子,更不能不理孩子,可以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給孩子安慰,溫柔的詢問孩子為什麼哭泣,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直都在,難過的事情可以和爸爸媽媽分享,要讓孩子在脆弱的時候感受到溫暖與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內心會變得更加強大,變的更加有自信,抗壓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對于孩子能不能哭泣,你們怎麼看呢?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