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出一座孤島。
而是養出一個懂得心疼父母、關心他人、具有責任感的孩子。
前兩天我休假,便自告奮勇去接兒子放學。
沒想到,兒子看到我后,下一個動作居然是走到我跟前,示意我接過他的書包。
我愣了一下,問他:「自己的書包干嘛讓我背?」
兒子卻理所應當地說:
「平時奶奶接我回家,都是她幫我背啊。」
我沒有妥協,而是堅定地告訴他:
「那從今天起,我和奶奶都不會幫你背書包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兒子不滿地撇撇嘴,嘟囔著:「別的同學都是家長背啊……」
聽到這話,我觀察了一下四周,發現果真如此:
放學后,90%的家長見到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從孩子手里接過書包。
而孩子,也都對此習以為常。
由于接孩子的有不少是爺爺奶奶輩,于是,便出現了下面這一幕:
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們兩手空空、大步流星地走在前方,年邁的老人卻弓著腰、背著包在后面負重前行。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曾任盤錦市教育局局長的魏書生在演講中提到的兩件小事:
第一件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
平日里,魏書生和兒子出門,如果只有一個包,一定是兒子搶著背;如果是兩個包,兒子就一手挎一個。
直到有一回,一共三個包,魏書生本以為這次兒子肯定背不了了,正打算自己動手。
結果兒子卻說「不用」,說話間,背起一個,左右手又各拎著一個。
看著兒子的背影,在后面空著手的魏書生感到無比欣慰。
他知道,兒子長大了,自己的教育也成功了。
第二件事是魏書生送兒子去上大學時所目睹的:
他發現,校園里,不少家庭都是孩子趾高氣昂地在前面空著手走,父母卻「傻乎乎」地跟在后面扛行李。
對此,他嚴肅地告誡家長:
「你最悲慘的不是累著了自己,而是慣出了逆子這顆心。」
同樣是孩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明明自己的肩膀還很瘦弱,卻事事以父母為先,想著如何為父母分憂;
可有的孩子卻從來不知道心疼父母,反而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照顧和庇護呢?
有果必有因。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或許正是因為從你接他放學時,為他背起書包的那一刻,你就做錯了。
為什麼有的孩子心里只有自己、一點也不知道心疼父母?
就是因為當父母的,什麼都舍不得孩子干,什麼都替孩子做了。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自私才怪。
孩子6歲時,你幫他背書包、替他做值日,回家后,自己累得滿頭大汗,他卻只關心晚上吃什麼;
孩子18歲時,你送他去上大學,幫他扛行李、給他收拾宿舍,他卻抱怨你給他買的手機和電腦不如舍友的高級;
孩子30歲時,你為了替他湊首付已經好幾年沒買過新衣服了,平時再口渴也舍不得買一瓶礦泉水,他卻穿名牌、喝咖啡,張口閉口都是詩和遠方……
實際上,每一個自私、冷漠的白眼狼背后,都藏著一對無微不至,舍不得孩子吃一點苦的父母。
把過度照顧當成了對孩子的好,把事事代勞當成了對孩子的愛。
可結果呢?
回家后,孩子奶奶一聽說以后書包都由兒子自己背,頓時心疼不已,勸我說:
「一個書包而已,誰背不一樣啊?」
我不贊同地搖搖頭,問她:「您還記得老劉家那個小孫子嗎?」
此話一出,孩子奶奶便沉默了。
老劉家有個小孫子叫陽陽,是全家人的心頭肉,家里人對他呵護備至,從不讓他干一點活。
但凡出門在外,永遠是陽陽兩手空空,一副悠哉悠哉的模樣,身后跟著的大人大包小包、狼狽不堪。
直到后來,陽陽的父親在工地上摔斷了腿,家里的經濟狀況一下子緊張了起來。
可陽陽不僅不想著幫家里分擔,反而變本加厲地索取。
大學畢業也不出去找工作,整天就窩在家里打游戲,還經常使喚一瘸一拐的老父親出去幫他買飯、拿快遞。
稍有不如意,就對父母破口大罵,說他們「人窮還生孩子,害人一輩子」。
放任自流的父母,固然是不合格的。
可有時候,無微不至的父母對孩子而言,又未嘗不是另一種傷害呢?
當父母一次次接過孩子手里的東西時,其實也是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讓孩子變成一個毫無責任感的人。
還記得游泳運動員孫楊嗎?
前國家游泳隊總教練陳運鵬曾評價他:
「孫楊的身材在中國運動員中,50年遇不到一個;孫楊的性格在中國運動員中,50年也遇不到一個。」
在泳池里一次次創造奇跡的孫楊,在生活中,卻一度被貼上「媽寶」、「巨嬰」的標簽。
而這一切,都跟母親的教育脫不了關系。
自幼兒園時,孫楊就被游泳教練選中,開始接受各項訓練。
為了照顧兒子,母親幾乎包攬了孫楊生活上的一切,以至于他到了五年級時還不會穿鞋,需要母親幫他系鞋帶。
上學、放學,更是從來沒有自己背過書包。
這樣無微不至的愛,讓孫楊的心理始終停留在一個需要被人照顧的小男孩的狀態:他愛哭、任性。
屢次和教練發生沖突;在沒有駕駛證的情況下,開著卡宴撞上了公交車;絲毫不避諱還有女運動員在場,就直接換泳褲……
屢次陷入爭議和漩渦,甚至耽誤了作為運動員最寶貴的時光。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若是父母對孩子太好,愛得太無微不至,孩子只會被束住手腳。
最終,成為一個長不大的巨嬰,既沒有能力應對生活,也經不起挫折和風浪。
暢銷書作家沙拉·伊馬斯是一位在上海出生的猶太人。
當她帶三個孩子剛從上海搬到以色列時,曾一度以為愛孩子就是事無巨細地為孩子打理好一切。
直到有一回,看到她手忙腳亂地做好飯,又給三個孩子依次盛飯時,鄰居實在忍不住了。
于是,鄰居不滿地訓斥了孩子一番:
「你們怎麼能像客人一樣看著媽媽忙活,也不伸把手幫幫媽媽?怎麼能一動不動等著媽媽來伺候你們?」
又給了沙拉當頭一棒:
「父母能給孩子許多愛,卻不能代替孩子長大。
每個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這份愛是要有質量的。」
這番毫不留情的批評點醒了沙拉。
從此以后,她不再大包大攬,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
就這樣,三個孩子變得獨立、有擔當的同時,也越來越懂得心疼母親了。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知道,每一個孩子其實都迫切地渴望長大,希望有朝一日能為父母分擔。
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一定要搶過孩子手里的「背包」,剝奪他付出的機會呢?
十二年前,一張父子合照曾火遍全網。
照片中的父親名叫冉光輝,是靠著人力搬運貨物的「山城棒棒軍」中的一員。
如今,時光荏苒,皺紋爬上了他的臉龐,也讓兒子冉俊超從一個懵懂幼童長成了一個堅強的少年。
為了報答父親的辛苦,兒子從小名列前茅,還是班里的班長和歷史課代表。
學習之余,兒子還會經常和父親一起扛貨。
有一年春節,兒子在給父親的信里這樣寫道:
「生活其實并沒有那麼困難,不需要你去那麼拼命,我可以跟你們分擔一切。
爸爸,我非常感謝你用扛貨扛來的錢養育了我14年,我現在很想對你說一句:
爸爸,我愛你。」
其實,一個孩子真正的幸福感不是來自于接受,而是源自于付出。
當父母試著放開手,給予孩子一個心疼父母、關心父母,為父母做事的機會時,他自然會在雙向互動中找到幸福的密碼,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之前看過的小視訊。
不知名的街道上,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正扛著幾大包加起來都快趕上他身高的貨物,賣力地向前走。
男孩的媽媽則跟在他的身后,身上也背著壘得高高的貨物。
因為心疼兒子,哪怕已經不堪重負了,媽媽依舊費力地伸出一只手,想要幫兒子分擔一些重量。
而男孩意識到媽媽的「小動作」后,卻并沒有安然接受,反而徑自加快了步伐。
一個小小的視訊,里面既有父母對孩子最樸實的關懷,也有孩子為父母分憂的孝心。
這是一種雙向奔赴的治愈。
就像作家畢淑敏說的: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替他承擔一切,而是給他一個回饋父母的機會。
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在感受過父母給予的溫暖后,自己也成為一個小太陽,用愛和付出去照亮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