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是被允許做4件事,很多家長難做到

Wendy媽 2022/08/20 檢舉 我要評論

人生最遺憾的事之一,是孩子在身邊,卻沒有好好陪伴他。等你有空有心去維系親子感情時,卻發現孩子不再需要你的陪伴,因為他已不知不覺長大,離你越來越遠。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書中說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有一個兒童的樣子。如果打亂這個次序,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那天吃晚飯,大寶寫作業,4歲的二寶在客廳擺弄他的玩具汽車。只見他趴在地板上,車子擺了一溜,左右手都不閑著,邊推車子邊自言自語,正自顧自地玩「過家家」。

寶爸看了一會,頗為無奈地說:「是不是該讓他學點什麼,整天就瞎玩。你看我同事家孩子5歲,學了鋼琴,還能用英語對話,詩詞也背得溜,咱是不是太不上心了?這都還沒起跑,就落后人家一大截啊!」

寶爸的焦慮,我特別能理解,偶爾也覺得自己有點過于「放養」。但因著我在家庭教育領域尤其是早教模塊摸索學習和感悟這許久,讓我無法做到和別的爸媽一樣小小年紀就「雞娃」。

在很多家長看來,「貪玩」的孩子特別「沒出息」。可實際上, 游戲和玩耍,是學齡前兒童最主要的學習方式,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加重要

于孩子而言,那些在我們看來很無聊的游戲,卻能 讓他們習得許多終身受益的能力。特別是下面4件看似平常且無用的事,如果爸媽允許孩子經常做,那便是他們童年最大的幸福!

「過家家」游戲是孩子學習交際的第一步

也許有家長認為,「過家家」那不是女孩玩的游戲嗎?其實不然,「過家家」是孩子模仿大人生活場景的一種體驗游戲, 無論男孩女孩都可以玩,而且多多益善

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

在大人眼里「幼稚」的游戲,卻讓孩子樂此不疲。他們能在游戲中 鞏固認知,學習社會的規則,對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理解能力、扮演能力等也是非常有效的鍛煉方式。

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孩子進一步體驗和感知對象角色的特點和個性,也會把自己與之對比、匹配,并 慢慢完善自己的性格

育兒貼士:

孩子玩「過家家」游戲時,只要不涉及暴力和道德倫理等原則性問題,就不需要阻止,讓他自由地發揮想象,盡情地模仿和表演吧。

當然,更好的體驗是家長也參與到游戲中,或給予孩子一些積極的提示和引導,讓游戲更具趣味性。此外,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條件,比如一套角色扮演的玩具、一個適當的場景和空間等。

體驗不同的生活場景

霍啟剛和郭晶晶帶著孩子到鄉下種田體驗生活,一直被傳為佳話,至今不少網友仍津津樂道。他們一家子樸素的做派堪稱富豪圈里的一股清流。

試想,孩子如果沒經歷過種地勞作的辛苦,又如何要求他們能體會飯桌上的「粒粒皆辛苦」?所以, 讓孩子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更有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如今很多家庭要求孩子學習為重,甚至其它事一應為其代勞。最終導致孩子什麼都不會,將來難以適應社會,并且 漸漸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

經常帶孩子體驗不同的生活場景,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新鮮事物,能幫助其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提高對生活的認知和動手、實踐能力

育兒貼士: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課堂,孩子體驗不同的生活場景,就是在不斷地拓展學習。平時要讓孩子多參與做家務,給他傳授各種生活技能,讓他最終學會照顧自己、照顧環境和照顧他人。

多為孩子提供外出的機會,真實地體驗不同的場景,比如超市、公園、商場、運動場、郊外、森林、山上、旅游勝地……孩子體驗地越多,他的閱歷越豐富。

玩沙玩水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幾乎所有孩子一玩起沙子和水,都能廢寢忘食、忘乎所以!但這樣的游戲對家長來說可不那麼友好:孩子弄得一身臟或一身濕善后倒無所謂,可沾染上細菌、著涼感冒可就事大了。

普通的沙子和水,為何對孩子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從心理學來看,玩沙和玩水,于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一,發展孩子的感知覺。沙水無形,可以隨著孩子的喜好而隨意變化,從手中流過,柔軟細膩綿長的觸感讓孩子有著說不出的親近感。

其二,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沙子堆出各種各樣的形狀,變著花樣玩水,這樣的活動激發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讓孩子的肢體動作更協調。

育兒貼士:

玩沙和玩水能提高孩子對自然的感知能力,鍛煉他們的腦部思維,滿足他們探索的欲望,好處多不勝舉。所以家長們別攔著啦,要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條件給他玩。

比如給孩子多準備一套替換的衣服、經常帶他去海邊和水上樂園,還可以在家里為他提供一個場地(室內泳池或沙池),讓他這個夏天盡情地玩個夠吧!

自由地探索

孩子天生好奇心強,對外界所有未知都充滿著探索欲。無論什麼都想 看一看、摸一摸和嘗一嘗,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體驗,并獲得種種經驗和認知。

然而,我們總是擔心孩子磕著、碰著、傷著、臟著等,哪怕有頂點不確定因素,都不敢輕易放手。等錯過了孩子探索的敏感期,再催促他去嘗試和學習,卻只能事倍功半。

心理學上,把 孩子某段時間內對某些事物出現感官上的敏銳察覺,稱為敏感期。0-6歲,孩子會經歷許多敏感期,如觸覺敏感期、口腔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空間敏感期等等。

育兒貼士:

孩子處于敏感期時,家長不要過多的干預,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勇敢去探究,并且盡可能地幫他掃清障礙,使其積極地嘗試、自由地探索。

當孩子對摳洞洞感興趣,對微小事物有好奇心、要按自己的要求擺放玩具、喜歡滿屋子爬、各個角落里躲……這些統統都可以滿足他。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為他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安全的環境即可。

結語

回想自己童年的時候,可曾因為沒有被允許自由地玩耍而留下些許遺憾?在該玩的年齡,就該讓孩子玩得盡興,被允許玩著長大的孩子,才稱得上是一個擁有幸福感的人。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