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3種類型的孩子,小時候難帶,長大后卻會格外孝順

Wendy媽 2023/03/24 檢舉 我要評論

每當被家里的熊孩子氣得「胸悶氣短」時,總忍不住在心底吶喊:為何養個孩子這麼累,要熬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

自從有了娃,我們的生活幾乎都是圍著他們轉。不過因為孩子的個性差異,家長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是不同的。就好比我家大寶,是個早產兒,生下來就比別的孩子難帶。

曾經一度認為,天下孩子皆如此,家長都不好當!然而生下二寶后才知道,原來養娃也可變得簡單和輕松。也許是孩子確實省心,又興許是自己心態放開了,總之正是應了那句: 一胎照書養,二胎當豬養。

有的寶寶天生安全感十足,此為傳說中的「天使寶寶」,是來給爸爸媽媽報恩的;而有的寶寶則焦慮得像個「刺兒頭」,不好帶不說,還動不動就「炸毛」。

不好帶的孩子,難道就是天生來「討債」的?其實不然,心理學有觀點指出: 有這3種類型的孩子小時候難帶,長大后卻會變得格外貼心和孝順!快來看看你家孩子,會不會是其中之一?

愛哭的孩子

我家侄女就是個愛哭的孩子,小時候常常因為一些皮毛小事就「梨花帶雨」;遇到大點的問題,更是哭得驚天動地!所以她從小就被冠以「愛哭包」的稱號。

我大哥以前總感嘆,這孩子太脆弱了,成天哭唧唧的,性情一點都不干脆明朗,還總覺得我嫂子太太嬌慣孩子,以至于她這麼嬌氣。

但如今孩子已經16歲了,愛哭的「包袱」早已卸去。雖然性子依然是軟了些,但卻 很懂得體恤父母,從不跟父母說過激的話語,別人的青春叛逆期,在她這兒是不存在的。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 愛哭的孩子個性更為敏感,他們擁有更強的情緒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有更高的需求,而且更容易感知他人的情緒。

當有 情緒卻不能(或不想)用語言表達時,孩子便會以哭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或其他人表現得不理解、煩躁甚至責備時,更是會加劇她的情緒不安和哭泣。

【養育建議】

◆如果你家有個愛哭的孩子,不要再指責她膽小、內向、軟弱等,而是要試著 理解和接納,并教她學會疏導自己的情緒

◆鼓勵孩子正確表達情緒,而非以哭的形式。比如, 多跟孩子談談心,聊聊天,說說心里話。特別是在語言敏感期的時候,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以哭泣引起父母的注意。

愛問問題的孩子

我家二寶是個十足的小話癆,總喜歡纏著我們問一些腦路清奇、五花八門的問題。比如:

「媽媽,白云為什麼跟著我們走?」

「媽媽,我為什麼不能像小鳥一樣飛?」

「爸爸,火車為什麼那麼長?」

「爸爸,小魚為什麼不能離開魚缸?」

就連哥哥也逃不過他靈魂式提問:「哥哥,你怎麼沒考100分?」

孩子密集的問題,哪怕你再有耐心,也會有不耐煩的時候。主要是解釋了他也不懂啊,再說有些自己都答不上來!而且一旦你解答,勢必會觸發更多問題!

喜歡問問題的孩子,看似個話癆, 實際上最愛動腦筋。生活當中的一些場景引發他們不停地思考,迫不及待想弄清事物的聯系和規律等,所以才會不斷地冒出各種問題。

這對于父母來說,也許是種負擔,養起來心特別累!但回過來一想,何嘗不是孩子 求知欲高的表現?實際上 這樣的孩子樂于與父母交流,親子關系將會更加融洽!

【養育建議】

◆孩子問問題,其實并不一定非要有個標準答案,我們也不必正面回答。可以 鼓勵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探查和獲取他所需要的答案。比如通過繪本、故事、自然探究、親身體驗等。

◆如果孩子的問題超出你能解答的范圍,也不必尷尬。直接跟孩子說:「你問的問題很好,我們一起找找答案吧。」然后借助智能工具, 和孩子一起搜尋答案

「小家子氣」的孩子

朋友家的孩子,我從小看著她長大,是個特別「不大方」的娃娃。用朋友的話說,就是特別「小家子氣」。就像個護食的小動物,對于自己的東西,她從不讓人動一分一毫。

比如,不經她同意就碰了她的玩具,她非得跟你鬧個不停;她的東西掉在地上,你萬萬不能動,否則她哭著鬧著讓你放回原地,自己再重新撿起來……

朋友時常搖頭笑說,這麼小氣的孩子,將來老了肯定指望不上啊!其實不然, 小時候特別勤于守護自己所有物的孩子,將來可能會很孝順

兒童心理學認為,「小氣」的孩子,不過是 物權意識比較敏感,又或者是孩子有戀物情結。表現為 對自己的東西(或某一件熟悉的物品)相當執拗(或依賴)

但是這份「執拗」并非一成不變的,如果順利的話,它會隨著孩子的成長, 慢慢發展、演變成對家庭,對親人的堅持和守護

【養育建議】

◆對于孩子不愿分享的表現,我們不能認定孩子為「小氣」,要 理解和尊重孩子對自己物品的支配權。不要強迫孩子分享,除非他自愿。

◆有戀物情結的孩子,我們也不必強行干涉,這或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要多關注、多抱抱孩子,花更多時間親子陪伴,當孩子產生安全感,對父母有依賴感,更不會通過安撫物來寄托感情了。

寫在最后

這3種類型的孩子,小時候很難帶,但長大會是最孝順父母的孩子!再難帶,孩子終究有長大的一天,也許不需要長大,只要熬過某一段特殊的敏感期,孩子便突然「開竅了」,變成你所希望的樣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