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出的孩子是否愛你,取決于你對這三件事的態度

Wendy媽 2022/06/03 檢舉 我要評論

一直以來,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都認為父母給孩子的愛才是偉大的,是無條件的,與此同時,孩子對父母的愛卻被嚴重低估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給父母的愛才是「無條件」的,不摻雜任何雜質。

而父母的愛卻夾雜著很多道德義務和利益考衡,甚至伴隨著很多傷害,因為養育義務的存在, 孩子經常被描述為向父母索取的存在,而他們內心最原始的愛和最純真的善良也漸漸被這種「標簽化」消散殆盡。

孩子是否愛父母 ,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能否發現并保持孩子心底的純真和善良,才是最關鍵,尤其是父母對這三件事的態度。

01全成長空間:適度關注

「我很愛孩子,可是她不愛我們,也不知道感恩」, 吳女士有一個18歲的女兒,家里寵得不得了,小時候時女兒就是個小霸王,一言不合就揪父母的頭髮,甚至打他們。

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也很霸道,18歲那年女兒讀大學甩口要最新的蘋果手機,本來吳女士同意了后面因為太貴又拒絕了,結果母女倆在電瓶車上起了爭執,女兒一邊推搡著母親一邊大聲辱罵,吳女士則坐在前面承受一切一聲不吭。

父母過度地關注,破壞了孩子的成長空間,卻反過來說孩子自私不理解他們,其實父母才是最不能理解孩子的那個人,因為父母不知道,溺愛只會讓孩子產生了疑慮和依賴的矛盾心理,很大程度上催化了孩子的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的形成。

以至于很多心理學家都對現存的中國家庭教育提出了質疑,尤其是獨生子女這一代,父母在孩子的心理發育中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02學會愛孩子:細心原則

第一, 細心體現在關心

父母其實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師,父母細心的心理關照能給孩子帶來重大影響,能盡早地察覺到孩子的心理疾病,避免給孩子一生帶來壞的影響。

心理學博士蔣雪梅曾說過:「 孩子內心其實很清楚父母是怎麼愛自己 的,可是他們只會表述出來冰山一角,因為父母看似事無巨細的愛,不代表能滿足孩子精神層面的東西,物質層面的愛很簡單,精神層面的卻很難,因為它涉及到情緒和心理,而這些往往是不夠細心 的父母是最容易忽視的」

所以孩子不敢大膽表達愛,很可能是你愛他的方式不正確,孩子內心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自然也不愿意相信父母。

第二, 細節體現在夸獎上

每一個孩子都有極強的可塑性和潛力,哪怕你的孩子在學校排名倒數,他都有別人沒有的優勢。

細心的父母敢于肯定孩子每一個值得夸獎的地方,哪怕他用筷子的方式糾正地比昨天好,都值得夸獎,避免害怕孩子自滿,或許和中國的謙卑文化有關,國外的父母經常肯定孩子,從而讓他們能大膽自信地抓住人生中每一個重要的機會。

許多父母只有在孩子得到大的成就時才會贊美,面對小的細節不聞不問,這樣只會不斷得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越來越自卑,而自卑的孩子是不敢大膽表達愛意和依賴的,許多中國孩子懷疑父母「不愛」自己,其實也和父母不擅長表達「欣賞和贊美」有關,所以,只有那些自信 只有孩子才能夠向他人正確地表達愛和依賴的需要。

03尊重安全邊際:平等溝通

在孩子 的成長教育過程中,很多父母為孩子傾注心血,耗時耗力,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平等原則」。

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平等對待是第一要務,甚至遠遠超過性格和技能的培訓,心理學認為:個體與個體之間應始終遵循最原始最重要的原則:平等

只有基于平等的愛才能讓雙方接受。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些真正和孩子關系處好的,能讓孩子大膽表達愛的,都是敢于放下「家長」身段的父母,就像美國的許多家庭,父母對孩子就像朋友一樣,爸爸把兒子當哥們,母親把女兒當小閨蜜,彼此之間地位均等。

美國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出去玩都不會和父母匯報,只有當參加幼兒園的旅游或活動的時候才會和父母溝通。而中國 的孩子事事都要跟父母匯報,父母永遠高高在上,孩子壓根就沒有「話語權」。

平等溝通的要求雖然簡單,但實際做到卻很難,中國大多數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以教育孩子的 姿態出現的。

曾經有一項數據顯示: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滿意度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和父母的認知有關, 他們認為和幼小的孩子談「自由」和「平等」是很可笑的,然而每一個孩子的主題人格和自我意識都在飛速的發展,父母跨隱私的關心只會讓雙方關系越來越遠。

只有平等才能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所謂「無條件的愛」,是出于本能,而非帶著要求和期待,每一個生命的本質需求,是渴望被看見,而這只有在最愛我們的身上才能發現。

著名作家、教育家李子勛一直強調:所謂親子關系大于親子關系,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如同一條流動著的、愛的河流,匯集到人生這條長河中,共同流淌彼此促成人生的共贏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