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孩子「不爬就走」,是發育良好的表現,是聰明的象征,就好像上學的孩子跳級一樣。
朋友芳芳在休完產假就請婆婆來家里幫忙照顧孩子,從那以后,芳芳逢人就夸婆婆把孩子照顧得很好,特別是很多細節方面,比她做得好多了。
朋友們都很羨慕芳芳,羨慕她有一個好婆婆,婆婆任勞任怨,孩子的事及家里的事完全不用芳芳操心。
在孩子10個月的時候,小區里其他幾個同月齡的孩子還在到處爬,可芳芳家的孩子就慢慢開始走了,完全跳過了「爬」的階段。一家人看到孩子的表現高興不已,婆婆更是大呼:「 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然而,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發現了一個問題,孩子手腳不協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順拐」。
芳芳百思不得其解,認為孩子從小就發育良好,怎麼會這樣呢?后來經過向兒科醫生咨詢后終于找到了原因。因為婆婆希望孩子早點走路,所以在孩子還不會爬的時候, 婆婆就開始扶著孩子的胳膊練習走路,導致孩子的身體協調性比較差。
正常情況下,孩子到了一歲左右的時候才會走路。按照生長規律,孩子在學走路之前要先學會爬,因為爬得熟練之后,走路會更穩。
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這3個方面差距很明顯
俗話說:三翻六坐九爬。意思就是說孩子在三個月左右的時候會翻身,六個月左右的時候能自己坐起來,9個月左右的時候會爬行。
「不爬就走」的孩子,家長常常認為是孩子身體發育得好,頭腦聰明。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之后,「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就會有明顯的差距。
1.身體協調能力不一樣
孩子在練習爬行的時候,胸部、腹部、四肢的肌肉都會得到鍛煉,爬行的動作需要身體及四肢的充分配合才能完成。
先爬后走的孩子身體協調性會更好,在走路的時候也會更輕松,不容易摔跤。但是沒有學會爬行就開始走路的孩子,由于身體協調能力較差,因此走路不穩,還容易摔跤。
2.認知能力不一樣
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當孩子還不會走的時候,看到感興趣的東西就會不由自主地爬過去。在爬行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同時也能夠去探索新事物。
發展心理學認為,寶寶實現自我位移,可以對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社會方面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孩子爬行有利于自身的認知能力發展。
3.大腦發育情況不一樣
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需要身體的各個部位密切配合,豐富大、小腦之間的神經聯系,從而促進大腦發育。
相反,如果孩子不爬就走,大腦就減少了運轉的機會,得不到更好的發育。
爬行,對于孩子成長來說,真的是好處多多。既能夠鍛煉全身的肌肉力量,讓四肢協調、靈活,還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因此,父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讓孩子正確有效地學會爬行。
孩子練習爬行時,以下幾點需注意
1.創造適合爬行的環境。孩子皮膚本身比較嬌嫩,如果遇到粗糙的地面,那麼孩子爬行時就會摩擦到手部及膝蓋。如果遇到光滑的地面,則又容易滑倒。
所以,當孩子練習爬行的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在爬爬墊上爬行,也可以給孩子戴上保護手部和膝蓋部位的神器。
2.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把障礙物清理干凈,尤其是一些細小的玩具或配件。同時,家長還應該把家具的棱角包裹好,避免孩子磕到碰到。
3.循序漸進。如果孩子在練習的時候失去興趣了,那麼家長不用著急。下次再找合適的環境和時機練習。
總而言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規律和表現,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可「拔苗助長」圖一時痛快。
話題:你家孩子是「先爬后走」還是「不爬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