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請一定逼孩子養成這4個好習慣,越早越優秀

Wendy媽 2022/08/16 檢舉 我要評論

我們常說,習慣決定命運,對孩子來說,兒時養成的好習慣,對他的一生都有決定性的意義。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孩子6歲前,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

這段時間他對一切事物都特別敏感,是養成良好習慣、學習啟蒙的「最佳時期」。

一個好習慣能成就孩子,一個壞習慣則能傷害孩子。

孩子6歲前,家長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這4個好習慣,他會感激你一輩子。

01獨立自理的好習慣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數個大人圍著孩子轉。

孩子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操心,往往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更沒有做家務的習慣。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3-6歲是一個人心智發育最快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大腦、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這段時間內形成的習慣、性格對人有終身的影響,良好的習慣將奠定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礎。

197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有一位記者問物理學獎獲得者卡皮察,

「在您的一生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里學到的?」

他說:「我個人覺得,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幼兒園。」

他繼續講到,「在這里,我學會了很多,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

飯前要洗手,飯后要休息;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哪里拿的東西要放回原處……」

幼兒階段是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段,一個人只要養成好的習慣,將一生受益。

所以,6歲前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絕佳機會的時候,家長絕不能過度溺愛,事事包辦。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后,不僅能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更能成為孩子以后在社會中賴以生存的根本。

02學會物歸原處的好習慣

蒙台梭利教學中,無論什麼工作,都有一項重要的原則: 歸位,即物歸原處

哪里拿的東西用完之后,放回原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好習慣。

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客廳、臥室到處是孩子的玩具、繪本,雜亂不堪;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長和孩子沒有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

我們知道,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

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性一般從1歲半左右開始出現,到3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

記得果果1歲半的時候,對物品應放的位置、做事情的順序,都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要求。

在一次跟她一起做手工的時候,我隨手把剪下來的紙片放在桌子上,她看到了就用稚嫩的小手捏起紙片,放到垃圾桶。

在她的記憶中,不能用的物品,就應該放到垃圾桶。

還有一次給她喝酸奶的時候,我發現她喝完的酸奶盒子跟我們的有一點不一樣。

我們大人喝酸奶的時候,吸管都是隨便一查,拿起來就喝。

但果果每次都把吸管, 從帶有商標的圓圈中插進去,有一次她自己嘗試了幾次沒把吸管插進去,讓我幫忙。

我沒想那麼多,像往常一樣隨便將吸管一查就給了她;

她拿到酸奶后,一皺眉頭就不高興了,自己又把吸管拿出來,努力朝著那個「圓圈」使勁插進去……

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性,各有各的行為方式,有些行為在家長眼中可能像是執拗或特殊的癖好。

這個時期,家長若能進行正向的引導,鞏固孩子的秩序性,讓孩子學會物歸原處,就能養成一個好習慣。

別看這個不起眼,看似較真的小習慣,若能堅持,它能使孩子身處井然有序的環境中,當然也就解決了家庭生活空間凌亂無序的大問題。

03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對孩子來說,規則就是界限,就是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2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來臨。

這個時期的孩子慢慢走向獨立,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看起來有點叛逆,但也恰好是開始建立規則的最佳時期。

這個階段孩子也會對身邊發生的事物以及順序,都會有一定的追求和要求。

如果父母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并且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讓孩子產生規則意識,孩子能養成良好的秩序感和規則意識。

對于0~6歲的孩子,應建立哪些規則呢?基本三點: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

為孩子設立六條基本規則:

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

5. 不可以打擾別人。

6. 做錯事要道歉,并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04做事情專注的好習慣

孩子的專注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一般3-6歲的孩子,對感興趣的事情,專注力可持續10分鐘左右。

所以,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安安靜靜的坐在書桌前看一個小時的繪本,就不太現實,也不符合孩子發展規律。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當孩子專注于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請不要去打擾他們,尤其是這2個時刻。

1、孩子正在觀察的時候。

0-6歲階段的孩子,天生就是一個好奇家,他們的眼睛善于捕捉生活中成人眼中遺漏的美好。

在成人眼中最為平常的事情,但在孩子眼中就變得非常有趣,充滿了無限魅力。

有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能夠自己一個人安靜地盯著地上的螞蟻觀察半天;

或者手里拿著一個娃娃看了好久,還跟它對話、講故事。

在孩子的眼中,他身邊的一切,無論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都充滿了靈性。

你以為孩子是在做無聊的事情,其實孩子是在觀察這個世界,他就在這個看似無用的觀察過程中養成了專注力。

2、孩子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

我們經常鼓勵孩子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要自己做。

可是,現實生活中,當孩子正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家長總會時不時地進行干擾。

當孩子在家中玩積木或進行其他活動的時候,家長應盡可能站在相對固定的位置注視孩子的活動就好。

不要不停地在孩子身邊穿梭,一會讓他喝水,一會讓他注意安全,更不能不大聲地呼喊他們的名字。

蒙台梭利博士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記住一點:靜靜地待在一旁就行,觀察孩子,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他自然會尋求幫助。

一個安靜、簡潔、舒適的有準備的環境,能使孩子的專注力得到更好地發展。

喬布斯說過這麼一句話:

「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養成習慣;

在你生命的最后的30年中,你的習慣決定了你。」

事實上,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時期是在6歲前。

好習慣,才是支撐一個孩子走得更遠的根本。

在孩子小時候,逼孩子養成這4個好習慣,孩子會感謝你一生。

作為家長,請記住:

人生最重要的時期是0~6歲這一階段,而并不是大學階段。

因為,人類的智慧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而且人的心理也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發展并定型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