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都會有4大特征

Wendy媽 2023/02/26 檢舉 我要評論

越是生活在不幸中的人,越喜歡對未來充滿幻想,期盼著自己的下一代能夠改變現狀,帶領自己走出泥潭。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有些孩子雖然具備這些出人頭地的特質,卻常常無法得到監護者的重視。

對成功者的深度剖析

良好的習慣需要終身培養,那些能夠在成年后做出巨大成就的人,早就在幼年時期就展現出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特征。

哈佛大學就曾深度研究過這些天資聰穎的成功者,并指出他們在童年世界所作出的某種表現,是他們與其他孩子拉開差距的關鍵。

這項研究建立在皮克馬利翁效應的基礎上,西方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能力與思想都是可以被塑造的。人們通過外界的力量去培養、引導孩子,孩子便能順應我們的心意,做出相應的行為。

參與這項研究的兒實驗者共計七百多人,他們是分別來自環境艱苦的貧民窟的普通人,以及能夠順利進入哈佛大學讀書的大學生。這些人的年齡相仿,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

通過定期對他們的工作與家庭、身體狀況等進行回訪,研究人員們發現那些在成年后成功的孩子,通常會擁有下面這幾大特征。

01優秀的人際關系

即便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與不斷的戰爭影響,人類還是習慣以群體生活的形式,共同居住在某一個區域中。

這種社會觀念讓我們變得更加團結,似乎只有建立起了相對穩固且良好的社會關系,我們才會對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到放心。

那些進入社會后很快就做出巨大成就的人,總是擁有著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這樣的社交關系為他們提供了更多資源與潛在的發展可能,減少了他們在奮斗過程中所需要消耗的時間與精力。

一個人就算相對平庸,不具備長遠的思想和過人的能力,只要他擁有良好的口才與較高的情商,就能擁有相對穩定踏實的生活。

當然具備這種能力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引導,他們需要先建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避免自己逐漸變得油腔滑調。

02遇事喜歡提問題

好奇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幼兒就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探索世界的。

無奈的是,并不是所有家長都懂得如何與友友而交流,常常有人在孩子發問的時候變得暴躁憤怒,粗暴的打斷孩子的問話。

實際上那些能夠時刻對世界保持好奇心的人,即便成年后也會保持自己的童心,并將這份求知與探索的欲望帶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當中。

這種好奇心理培養了他們喜歡鉆研和求知的意識,進一步提升了他們自主鉆研的能力。

擁有類似習慣的孩子,在遇到那些自己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時,總是更喜歡動手去嘗試潛在的可能,而不是傻傻的等著向其他人求助。

一個敢于創新并自主摸索的人,自然更容易找到生活中的發展機遇。

03相對獨立的性格

有一部分家長過分憂慮孩子,總是舍不得放手讓孩子去追尋自己的生活,哪怕是相對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他們也會自己出面替孩子解決。

這些家長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剝奪了孩子思考與成長的機會。

每一個人都要學著獨立,嘗試一個人進入社會打拼。那些從小就養成了獨立習慣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比那些被呵護長大的孩子更加可靠。

他們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去適應這樣的生活狀態,也能夠得心應手的去處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同時這些孩子還會具備一定的自主決策能力,在遇到那些有關人生發展的重大事件時,可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對自己期待的生活有較為清晰的認知。

那些自身就相對獨立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這樣思維敏捷、做事獨立的孩子。

04永遠都在學習

經常有家長混淆學習的概念,認為學習就是為了以后獲得更好的工作。實際上學習的重點并不在于學校授予我們的文憑,而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學習到什麼樣的思維模式。

善于學習的孩子即便已經從學校畢業,仍然會主動的尋求新的知識,并爭取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變得更加優秀一點。

要是用太過功利的想法去看待學習,認為自己畢業后就不需要再去獲取知識,我們很容易就會陷入到某種思想誤區中,逐漸脫離時代發展的步伐。

正所謂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即便是一個智商足夠高的人,也需要不斷去獲取新的知識。

家長想要培養出來一個足夠優秀的孩子,就可以試著將自己的孩子朝著這幾個方向去培養,盡可能鼓勵孩子主動認識世界,讓孩子時刻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欲望。

能夠獨立自由成長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新時代的領頭羊。如果你正好有這方面困擾,沒有頭緒,可以后台私信老師「聊天」二字,我來幫你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