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當眾撒潑,這對父母的處理方式火了!說不定你家娃也適用

Wendy媽 2023/02/15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想要東西不給買,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你怎麼辦?

這不,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耍賴,爸爸媽媽則站在一旁,淡定地看著孩子,不哄也不勸,一副「你愛咋的就咋的,我就看看」的視訊火上了熱搜。

網友們看到了不禁笑出了聲,紛紛留言:

有的說「讓娃哭個夠,哭累了,自己就會爬起來。」

有的說「親媽=后媽」;

還有人調侃,這就是90后硬核帶娃模式:走娃的路,讓娃無路可走。

這種硬核帶娃方式,會讓孩子最終明白,哭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學會去表達,以合理的方式去爭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撒潑,需要保持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壞脾氣,用情感引導孩子,進行智慧處理。

01.第一招:冷靜處理,不離不棄

孩子當眾撒潑,父母冷靜處理,不走開,不哄也不勸,就在一旁看著。這就是本文開頭那則視訊中父母的做法。

雖然場面令父母尷尬,但注意一定要留在孩子身邊,不離開孩子的視線,讓孩子有安全感。

同時要保持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因孩子哭鬧而妥協。當孩子使用幾次無效后,也會及時收手。

然而生活中不少父母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自己也跟著著急,無法保持冷靜。

一個小女孩站在超市門口,哭鬧著要媽媽買零食。媽媽彎下腰,幾番勸導沒效果,突然掙開女兒的手,大聲說:「我不要你了!」然后轉身離開,留下女兒在原地哭鬧。

媽媽假裝離開,或許是一個無奈之舉,但此刻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媽媽拋棄的擔心和恐懼,會給孩子內心造成很大的傷害。

所以父母要保持冷靜,堅守原則,不因孩子當眾撒潑而妥協,更不能拋下孩子獨自離開。有原則的愛,才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心理營養。

02.第二招:接納情緒,轉移情緒

一位媽媽說,有一次孩子用拼插式積木,一個人靜靜地花了很長時間才搭了三架大小不一的飛機,花花綠綠得非常好看。結果孩子開心過度,一不小心自己又把剛剛擺好的三架飛機砸散了花,變成了一堆碎片。孩子氣得立刻大哭起來,發瘋似地滿地亂蹦。

面對孩子亂發脾氣,這位媽媽是怎樣處理的呢?

首先,她沒有被孩子的壞脾氣影響,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寶貝,這麼漂亮的飛機被炸散了,實在太讓人傷心了,讓人特別生氣。」

她發現,孩子似乎聽進去了,不過仍怒氣未消。他撿起地上的毛絨玩具使勁扔,不斷地發泄情緒。

媽媽則安靜地呆在一旁,看著孩子發泄怒氣,只是提醒了一次,「注意不要扔到花瓶上,花瓶會碎的。」

接著,看見孩子情緒緩和了一些,摟過孩子說,「咱們再擺一個超大型的飛機怎麼樣?」孩子點點頭,于是這位媽媽和孩子一起,重新搭建起了「新」飛機。

這位媽媽不但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并且對孩子的壞情緒進行了「轉移」,建議孩子再搭個更大的飛機,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搭建新飛機的過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得到了轉移,并且隨著新飛機的搭建成功,孩子的成就感也再次得到了重塑,舊飛機被破壞的壞情緒也就消失了。

03.第三招:情感引導,有效溝通

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講到,「孩子哭鬧撒潑,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

如何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情感和處理情感呢?我們通過一位爸爸帶孩子出去吃飯的經歷,看他是怎樣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的。

這位爸爸晚上要帶孩子出去吃飯。在出發前他告訴孩子:「我們到了飯店包間里不能到處亂跑,也不能大聲叫喚,不能亂摔碗碟,這是晚上去吃飯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爸爸出發前給孩子講第一遍,然后在路上講第二遍,到飯店再講第三遍,一共給孩子講了三遍,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這是第一步:埋下一顆種子,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在就餐的時候,爸爸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鬧了矛盾,情緒快要失控了,他立即蹲下來,抱住孩子,說:「你現在很難過,是不是?如果很難過,你想哭就哭吧!」

第二步,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想哭就哭。

這時候家有男孩子的尤其要注意,很多父母給男孩子灌輸的理念是男孩子不可以哭,這是不對的,哭不是脆弱的表現,而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不要壓抑,把壞情緒一直憋在心里,等到最終爆發的時候才會造成更可怕的后果。

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爸爸問孩子:「你看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覺得實在不開心我們可以先回家,如果你還想玩那我們就繼續玩,不過你要學會跟其他的小朋友好好相處。」

孩子點點頭,又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很快,就把剛才的不開心忘記了。

這是第三步,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尊重孩子的意愿,然后引導孩子自己處理問題。

三個步驟下來,孩子基本上情緒也平復了,在以后碰到相同的事情時,多重復幾遍,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自己處理。

所以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在每一個事情發生的當下,去看到孩子,讀懂孩子。用情感引導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做他自己是最重要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