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個身份,承載著的是女兒一生的底氣和幸福。愿每一位爸爸,都能成就自己的女兒。
美國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說:
「親子教育中,父親的參與,注入了母親不具備的特殊元素。」
父教不可缺少也不能替代,尤其是對女孩家庭來說,爸爸對女兒的性格養成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
你嫁什麼性格的老公,女兒就什麼命,這一點也不夸張。
女兒快樂的能力、未來的成就、一生的幸福,都離不開爸爸的熏陶和教育。
有趣的爸爸
給女兒明亮溫暖的童年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有個特別無趣的爸爸是什麼體驗?
一個女孩說,自己的爸爸特別不愛說話,總是沉默寡言,不會哄她開心,不會陪她玩耍。
小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總是跟爸爸有說有笑,她特別羨慕。
「如果童年有顏色,那我的應該就是灰色吧。這可能也是我現在總感覺生活無趣、快樂不起來的原因了。」
孩子喜歡的爸爸,大多都是好玩的有趣的。
這樣的爸爸,有一顆愛玩的童心,有一起冒險的勇氣,能給女兒的生活包上一層甜蜜幸福的糖衣。
前段時間,濰坊有位「孩子王」爸爸火了。
他姓李,是位90后,有一個4歲的女兒。
女兒喜歡恐龍,他就用廢舊紙盒做了兩個呆萌可愛的恐龍,兩人打扮成「怪獸模樣」。
他還會開著女兒的小車,帶著裝扮成恐龍的女兒,一起下樓倒垃圾,滿滿的「儀式感」。
平時給女兒扎辮子,他也會變著花樣哄女兒開心。
陪著女兒看貓和老鼠,他就與動畫片「神配合」,費勁心思只為逗女兒一笑。
有趣的背后,飽含著爸爸對女兒的用心、愛心和耐心。
人民日報曾經發布了好爸爸的10大標準,第一個就是要做一個會玩的父親。
作家汪曾祺也曾說,作為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因為與母愛相比,父愛更容易提升孩子的價值感。
爸爸對于女孩的情感滿足,有利于女孩建立獨立完整的自我。
那些有爸爸陪伴的童年時光,被爸爸滿足過的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會變成彩色的筆,給女兒的一生涂上溫暖的底色。
一個有趣的爸爸,是女兒一輩子自信快樂的起點。
樂觀的爸爸
鑄就女兒堅韌的性格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實驗表明:母親對孩子的智力影響大,父親對孩子的性格影響深,而女孩又比男孩要更明顯一些。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父親的人生態度里,藏著女兒的性格雛形。
今年的「感動中國」獲獎名單上,有一位特殊的女孩。
她叫江夢南,從小雙耳失聰,卻一路披荊斬棘,考上了清華的博士生。
都說父親是孩子世界的引路人,夢南逆襲的背后,父親功不可沒。
當得知女兒「聽不見」以后,父親沒有抱怨一句,而是把她當成一個正常孩子看待。
父親會帶著她一起上山,去挖野花野草,然后帶回家移栽到花盆里。父女倆每天趴在一起,觀察記錄它們的變化。
每當夜深了,父親也會抱著她,講故事哄她入睡。
因為聽力障礙,夢南多讀了一年學前班,更令她傷心的,是學前班和一年級不過是一梯之隔。
當看到其他同齡人都能順著臺階往上走去讀小學,夢南當場就哭了。
父親安慰她說:
「聽不見是既定的事實,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這點。」
當女兒為自己和同齡人的差別而懊惱難過時,父親總是鼓勵女兒說:
「不要和別人比。」
「有些人近視,就需要戴眼鏡。有些人腿腳不好,就需要拄拐杖。」
「你和別人沒什麼不同,每個人都有難題,都需要自己克服。」
父親的話,成了女兒成長路上的生存法則。
每當她遇到煩惱和難題,都會想起父親的這些話,也就沒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了。
父親用自身的樂觀和豁達,把積極和陽光的心態種進了女兒的心里,然后一步步指引她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有專家曾強調,父親的生活態度,很大程度會影響到女孩以后的性格發展。
一個性格樂觀的爸爸,能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孩子,把堅韌刻進女兒的骨子里。
將來無論她遇到何種變化、困難、逆境,內心會始終充盈著向上的能量。
父親,才是影響女兒命運最深的那個人。
溫和的爸爸
奠定了女兒人生的軌跡
蒙臺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家里若有一個經常發脾氣的爸爸,不僅會破壞親子關系,還會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和脾氣秉性。
我有一個遠房表妹,她對爸爸的感覺就是又怕又恨。
一直以來,她爸爸脾氣都特別暴躁,動不動就黑著臉,朝她又吼又罵。
有一次,因為讓她找個東西沒找著,結果爸爸就炸毛了,砰的一聲直接摔了手里的茶杯,還罵她「一點用都沒有」......
這些類似的場景,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久而久之,她心思變得非常敏感,性格也很孤僻。
她一邊憎恨著爸爸,卻一邊又發現自己越來越像爸爸。
不論是工作還是交友中,她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她也常常因此而痛苦不堪。
心理學家曾經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
同樣一句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媽媽的50倍。
女孩天生有著很強的情緒感知能力,爸爸的垃圾情緒,對女兒的影響更深。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
「因為父親的暴躁,導致家里的其他人也會感染這種暴躁的情緒。
爸爸吼全家,媽媽吼孩子,所有人都會陷入這種暴躁易怒的狀態里。
你迫不及待地想長大,想要獨立,想要擺脫這種壓抑情緒,可你也在慢慢成為他。」
爸爸在家里的壞脾氣,女兒卻要用一生來買單。
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過一個觀點:
「以前我們常說‘嚴父慈母’,其實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嚴母慈父’。
母親要嚴格而堅定,父親要理性且和善。」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張武齡,就是這樣一位溫柔體貼、情緒穩定的爸爸。
她的四個女兒,個個溫良端莊,德才兼備,最后也都成了社會棟梁。
連葉圣陶夜忍不住稱贊:「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而張武齡的教子秘訣,就是不急不躁,不吼不罵,用春風化雨般的方式將女兒們引入正道。
賭博是他最痛恨的事情,可是有一次,他發現孩子們竟然在和一群工人丟骰子、玩骨牌。
但他沒有大發雷霆橫加指責,而是用「學昆曲、上臺表演」來吸引她們放棄玩牌。
后來,女兒們學著學著漸漸沒有耐心了,但張武齡仍然好言相勸,從不沖孩子發火。
沒有他的循循善誘,就沒有四個女兒后來的輝煌成就。
波蘭作家顯克微支說: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膛,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爸爸,奠定了女兒一生的軌跡。
爸爸若是善良溫和,女兒便能學會如何待人接物,一生知禮得體;
爸爸若是情緒穩定,女兒便能學會忍耐和寬容,也懂得取悅自己。
最厲害的爸爸,往往都會卸下身份,丟掉面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去教育孩子。
黑幼龍在《慢養》中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
「如果你問我,12歲拿到潛水執照,當演員闖蕩好萊塢,拿到碩士還有自己創業,這其中哪一項是我人生最大的挑戰。
我會告訴你,這些都不是。
對我來說,當一個好爸爸才是人生最大的挑戰,因為這意味著你要有耐心、智慧、包容和每一秒鐘的警醒。」
爸爸,不僅僅是一個稱呼,而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一個好爸爸,會用真心和陪伴,給女兒幸福的底氣;
一個好爸爸,更會用「言傳身教」,做女兒精神上的燈塔,給她更幸福璀璨的未來。
爸爸99%的改變,才能換來女兒1%的進步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