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父母就像園丁,要澆灌他成長,也為他修剪枝葉,以保持孩子內心的「豐盛」。
朋友曉玲在姐妹群「控訴」: 她和兒子已經冷戰好幾天了。
自從放了寒假,孩子天天呆在家里看電視,作業都要催好幾遍才會去做一點。
那天,曉玲本來要帶兒子去參加同事婚禮,但是兒子卻寧愿留在家里看電視也不去,她一氣之下就將網線拔了,還將寬帶報了暫停服務。
兒子被她的舉動激怒了,朝她吼:「整天就知道管我,妳打麻將的時候怎麼不說妳自己?」
曉玲當時很氣,就數落:妳看看妳這成績,整天不知道看書復習,就只知道看電視,以后有什麼出息。
最后,兩人在爭吵中無法平息,兒子摔門而出。
曉玲說:他對成績一點也不上心,我都快崩潰了,怎麼辦…
一句話「炸」出了幾個老母親的心酸:
我們家孩子,在家就寫作業就裝裝樣子,不在家就一個人偷偷看電視,每次一批評她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我家那皮孩子,天天搗鼓他那模型飛機,安排他的件事,說十遍他才有反應,真的差點給我氣出心臟病…
為什麼父母眼中的孩子越來越差勁?
其實,在父母嫌棄孩子這不好那不好時,并沒有想過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父母早年的養育的結果。
孩子的言行就是用來檢視父母教育的成果的。
如果妳發現孩子渾身都是問題時,不妨先來看看這四種黃金教育法則,看看妳的教育到不到位。
01
魚缸法則
——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 「魚缸法則」。
一個辦公室里擺放著一個魚缸,里面養了十幾條長約三寸的魚,經過精細喂養,兩年時間也才只有三寸長。
有一天,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打破了魚缸,魚兒只能被轉移到池塘里面去喂養。
結果,僅兩個月的時間,那十幾條魚竟都由三寸長到了一尺長!
通過這件事,心理學家衍生出了「魚缸法則」。
後來,它被遷移到教育領域,有了一個比喻: 家庭就是魚缸,孩子就是魚,父母就是養魚人。
還得出結論: 環境因素的改變會讓孩子的成長速度也改變。
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是「魚缸」,被父母「框」在規矩和要求里,就等同于被禁錮著成長空間,很難有作為;
倘若父母給孩子提供的是「池塘」,他沒有被父母的條條框框束縛,才能發揮更多的優勢。
一個叫孫奕東的男孩在參加《最強大腦》前已經斬獲多項國際大獎,在節目里,大腦就像開了掛,擊敗了很多人才。
而他的優秀源自母親的「散養」教育。
除了平時上課對孫奕東要求嚴格,在課余的時間他完全像水池的魚兒一樣無人打擾,想做什麼都可以。
母親說:
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強迫孩子,也不能束縛孩子,尊重他。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說:
人生的成功不是來自墨守規矩,而是來自獨立思考和聽從內心的愿望。
管得越多、孩子能力越弱。
我們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水池」里,讓他有更多的自由空間發揮自己的優勢。
教育孩子,我們不能做到放養不管,但是也要讓孩子心靈得到放松。
孩子心靈自由,他的人生才會自由。
02
夢想法則
——孩子的成長需要目標
身邊很多媽媽抱怨:
孩子整天只知道玩游戲,完全沒有激情去學習和生活;學習全靠催,寫作業的時候要麼三心二意,要麼磨磨蹭蹭,只要父母不盯著,手機、ipad就玩上了。
談到孩子,父母眼中就是「懶」、「磨蹭」、「貪玩」,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惰性」這麼強?
最根本的原因——缺乏夢想和目標。
心理學上有一個法則叫 「夢想法則」:指的是一個懷有夢想的人,會不斷地在生命中創造奇跡。
夢想就如同現實中的一粒籽苗,一旦它鑲嵌在孩子身上,就像發條一樣激勵孩子不斷努力。
有夢想等于有目標,有了它,孩子的未來更有沖勁。
張益銘老師的女兒從6歲開始就有一個夢想是:去瑞士上學。
在這期間,無論遇見什麼樣的難題,她的女兒都在咬牙堅持,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目標。
在女兒12歲時,她就能勇敢站在演講台上演講,因為她要籌錢去瑞士上大學。
當孩子明確了自己心中想要的,他所走的每一步內心都有一個信念是「我要實現它」。
人民日報曾經也推薦過「夢想法則」,并寫了一段話: 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并且告誡父母:我們要鼓勵孩子去挖掘想象力,不要告訴他該怎麼做,讓他自己去尋找。
當孩子下定決心去完成一件事情時,全世界都會給天氣「讓路」。
父母是孩子夢想的塑造者,我們要讓他在成長的路上有沖勁,那就要引導他找到目標。
不管孩子想做什麼,父母應當支持才對;
同時帶領孩子閱讀名人傳記,讓孩子在價值觀中尋找自己的目標;
父母只有做好傾聽者、支持者和監督者,讓他自己去「奮斗」,方能為孩子提供更穩固的未來。
03
樂觀法則
——用鼓勵的方式給他「掌控感」
微博上有一個話題是 「上一輩最糟糕的育兒方式」。
很多網友都在數落被父母「瞧不起」的那些事:
父母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是說出來的話卻總是帶著打擊和否定,這些「悲觀」的成長環境最終讓孩子「生病」。
馬丁.塞利格曼教授說:
「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妳所講的話,也吸收妳講話的方式。」
如果,父母說的話總是充滿負能量,孩子就會呈現悲觀心態,如果我們有一個樂觀心態,孩子才能看到希望。
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了一個「ABCDE樂觀法則」,目的是培養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
A——不好或負面的事情:比如和同學吵架、被父母批評、學習不好等等。
B ——想法:對不好事情的評價和解釋。比如:自我否定,我不行。
C——后果:自己在不愉快事件之后產生的情緒感受和行為結果。比如:「我是一個很差勁的孩子」。
D——反駁:檢查自己的反射性想法是不是正確。比如:做會了一道題目,原來我不笨。
E——激發:體會自己成功應對悲觀想法后所獲得的激勵。
比如: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優點,才發現「原來我也是聰明的」。
孩子能在心態上的轉變源于一個詞叫 「掌控感」,意指成就感帶來的樂觀心態。
我們能看出:從A到C,都是孩子被外界的評價而衍生的負面心態,而孩子在D和E的心態轉變,是父母給的。
就是父母用這種「樂觀心態」去彌補孩子在外界接收到的負能量,孩子就會反駁外界對他的評價,從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女孩工藤沙耶加愛好時髦裝扮,無心學習,長期在班級中墊底。
所以她認為自己天生愚笨,所以她破罐子破摔,最終被無限期停學。
而她的母親始終對她抱有希望,不斷地鼓勵她,并為她尋找了一個特殊的補習班。
在補習班里,老師也不斷地鼓勵她,發掘她的潛能,通過師生兩人的努力,她最終考上了日本頂級名校慶應大學。
孩子會越變越差,有時候和父母的嘴離不開關系。
給予足夠的愛與信任,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和掌控感,孩子的人生才會一路開掛。
04
歸屬法則
——給孩子安全感,是他成長最大的后盾
節目《小孩很忙》中,有一個10歲的小朋友講述他家里的故事時,表情很冷漠。
他們家經常發生爭吵。
每次一爭吵,父母就會有一個多星期的冷戰,男孩每次都調侃爸爸很有毅力:一個表情能維持一周。
男孩調侃的背后,藏著莫名的心酸。
父母冷戰,會讓孩子陷入「是我不夠好,惹到父母生氣」的內疚中,從而導致親子關系的問題。
「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曾一針見血指出:
許多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厭學、沉迷網絡、撒謊等問題,最大的成因通常和家庭環境有關。
倘若孩子長期生活在爭吵、冷漠和忽視的環境下,他會產生強烈的缺失感,感覺自己是不被愛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 沒有歸屬感的孩子,更容易自卑、叛逆,患抑郁癥的風險也會更高。
正是因為孩子缺失對幸福家庭的感受,才導致他的各種問題出現。
海林格在家庭系統當中發現了幾條隱蔽的法則,第一條法則就是——歸屬法則。
他指出: 只要是屬于家庭系統的一分子,就要包容和接納所有的成員。
父母與孩子是一個平等的三角關系,只要有一方出現矛盾就很容易打破家庭健康系統的失衡,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父母要讓孩子覺得「我在這個家是有意義的存在」,這才是歸屬感。
在一次訪談中,賈玲談道:「從小我就特別喜歡逗別人開心,我爸我媽也總是笑呵呵的。」
她和媽媽就像姐妹一樣,媽媽也從來沒有對她提過什麼過高要求。
樂觀開朗的父親也給了賈玲足夠的勇氣,讓她即使放棄一切,也愿意逃離舒適區,向著夢想進發。
正是父母的愛帶來的歸屬感,讓賈玲擁有滿滿的能量,心始終是踏實的。
尹建莉老師說過:
「我們創造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他長大,而且有責任讓他幸福。」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讓孩子「心」有所屬,先讓孩子得到愛,他才能釋放愛。
06
為人父母雖然不用考試,但卻要保持一種責任感,那就是:
把孩子教育成優秀的人。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人生是 :讓他內心富足、眼里有光、心中有愛、腳下有路。
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財富。
優秀的父母就像園丁,既要澆灌他成長,也要為他修剪枝葉,以保持孩子內心的「豐盛」。
那我們如何做優秀的父母呢?
不圈養孩子,讓他的成長環境盡量「寬」一點,給他感受自由的機會;
支持孩子的「奇思妙想」,它有可能是讓孩子有沖勁的源頭;
永遠給孩子正能量,別讓他被「悲觀能量」奪走生機;
多擁抱孩子,讓他有后盾和力量去愛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