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報復性補償行為」指的是各種不理性的行為,有可能是因為在童年的時候得不到滿足,到自己長大之后進行的補償。
一個粉絲跟我提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在小的時候父母告訴他外面的東西很臟不干凈,而且家里面窮,沒有這麼多錢,所以從來不讓他在外面買零食。
從小學開始到高中,每次看到同學們吃零食,他內心里面都極度的羨慕,卻只能忍著控制自己,不要把視線投到同學的零食上面,不停地忍住想要流下來的口水。
高三畢業的時候父母就給了他一定可以自由支配的錢,而且也不再管他的學習,也不再管他,他開始放肆地吃辣條。
一整個暑假,每天都會吃好幾個包辣條, 吃得喉嚨干啞,吃得口唇生瘡,依然不肯放棄。
而到了上大學之后更是每天不怎麼吃飯,就是吃零食。
現在他已經結婚生孩子了,而他們家的零食全部都是成箱成箱買的,但是他的孩子每天看到這麼多零食,卻也沒有吃多少,一根棒棒糖他可能含了兩口就不吃了,所以孩子現在長得高高大大了,也非常的健康。
而他的父母在他 結婚裝修房子的時候給了他100萬,但是他 內心里面對父母還是存在怨恨的,畢竟在自己需要錢來買零食,需要錢來維持自己的安全感的時候,父母卻把錢攥得緊緊的,而且跟他說家里面窮。
這個粉絲就是非常典型「童年報復性的心理」,這些消費的行為,買零食的行為,就是屬于童年報復[性.行.為]。
父母常見的這5種教育方式,就容易養出心靈匱乏的孩子,長大容易出現童年報復[性.行.為]
第1種:絕對不讓孩子吃零食
確實現在國內大部分的零食都是不健康的,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甚至有很多 反式脂肪酸,有各種色素,添加劑,給孩子吃對身體確實是一種負擔。
但是孩子吃零食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滿足。
就像是全紅嬋作為一個奧運冠軍,教練需要對她進行嚴格的體重控制,所以平時不能亂吃東西,但是只要比賽結束,教練會讓他們放縱幾天,他就會去買各種的零食。
而她自己的愿望是 在村里面開一個小賣部,她最喜歡的零食是辣條,所以她在奧運會拿到冠軍的時候,很多辣條的公司直接開著大貨車運辣條到他們家。
第2種:為了省錢,給孩子穿別人家的舊衣服
如果孩子是剛出生,還不太懂事的時候,穿姐姐或者是親戚家的舊的干凈的衣服,這對孩子來說還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孩子慢慢懂事卻要孩子穿舊衣服,很容易讓孩子有一種 「不配得感」,自己不配擁有新的衣服,或者是導致孩子童年產生 匱乏感,成年后需要不斷的買新衣服,才能滿足自己的這種匱乏感。
小何是我的同事,她有一個嗜好就是 每次發完工資都會去買衣服,每個月幾乎都要買個好幾件衣服,逛街是她最大的嗜好,所以她每個月都是 月光族。
但這些衣服有一些吊牌都沒拆,又送給其他同事了,所以同事們跟他關系都挺好,因為很少見這麼豪氣的同事。
后來跟她熟了,她就提到小時候家里面的一些事情,她上面有個姐姐,所以她都是撿姐姐的舊衣服穿。
現在長大了自己有工資了,她覺得每個月不買新衣服內心里面就會很空虛,所以要不斷地買新衣服。
第3種:學生的任務是學習,不能打扮
愛美其實是女孩子的天性,有一些學校要求學生每天都穿校服,但是放假的時候可以穿自己的衣服。
有些學校也要求女孩子不能打耳洞,不能染頭髮,這些都是學校的規定,遵守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家長要懂得孩子愛美是天性。
平時也要給孩子買一些他喜歡的好看的衣服,不要是周一到周五穿校服,星期六星期天依然是穿校服。
這樣的孩子也容易在成年后大部分的金錢都會拿去買漂亮的衣服,或者是對美過于追求。
第4種:絕對不允許孩子看電視看手機
現在的10后20后可以說是 互聯網的原住民,也是陪伴著電子產品成長的一代孩子。
他們 每天周邊都充斥著各種電子屏幕,坐公交車上面也有電視機,坐個電梯旁邊也有可能有播放廣告的電子屏幕,家里面爸爸媽媽每人各兩部手機是很正常,還有電腦,電視機。
所以他們生活周圍都是這些東西,你讓他完全不看有點不太現實,只是你能禁止孩子看,但是孩子發現別人家的孩子都能看就是我不能看,就會讓孩子產生非常強的 匱乏感,到孩子成年之后開始瘋狂地滿足童年得不到的欲望。
一個網友說,小時候父母不讓玩游戲機,現在一有錢就買。
第5種:總是在孩子面前哭窮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里不富裕」?
傅首爾就提到要告訴孩子家里面不富裕,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但是也提到 告訴孩子家里面不富裕,并不代表著在孩子面前哭窮。
比如孩子,每次想買什麼東西或者想要干什麼的時候,只要涉及到花錢,父母就在孩子面前說我們家窮買不起,這就會讓孩子有負罪感,因為他讓父母犧牲了。
家里面不富裕,可以說是90%以上家庭的現狀,可以 如實地告訴孩子家里面的大概經濟收入,然后跟孩子說經濟的支出大概是要分在哪一塊?
所以孩子在買東西的時候,并不是絕對不能讓孩子買,而是跟孩子分析我們現在暫時買不了,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錢或者是過年時候的紅包自己去買,就讓孩子知道消費是可以的,但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消費。
孩子的「童年報復[性.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而這種報復性的行為還可能會被有心的人士利用。
比如說一個女孩子她從小都渴望穿漂亮的裙子,但是都從來沒有買過,那麼她在長大之后,是不是很容易會被一個男孩子用幾條漂亮的裙子騙去呢?
父母要了解,很多時候你認為對孩子好,并不一定真的是對孩子好,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