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時,一位媽媽騎著電動車去接孩子,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家長滿懷欣喜,可是孩子的一句話,卻讓這位媽媽陷入了沉思。
「媽媽,為什麼同學的家長都開著小車來接他們,而你卻開電動車來接我呢?」
相信不少人都刷到過這樣的視訊,如果你是這位家長,你會有什麼感受,又該如何回答孩子這個問題呢?
我想大多數家長的心里是五味雜陳,既自責愧疚,又感到無奈,誰不想過上好日子,給家人改善一下生活環境,可是現實總是讓大部分人產生無力感。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關于家里有沒有錢的問題,那麼當孩子直接問你:「媽媽,我們家有錢嗎?」
我們又該如何回答?
如果你直接說咱們家沒有錢,你不要跟別人比,做好自己就行了,這樣只會讓孩子心理產生自卑感,認為自己的家庭比其他同學差,自己和同學并不是一個層次的。
物質感非常強的孩子,注定不會很幸福。
如果你說,爸爸媽媽掙的錢都供你讀書了,你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要辜負爸媽的一片苦心。這樣的回答,換來的只會是孩子內心的負罪感,負罪感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而不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現實中,這種父母真的比比皆是,他們總是「自我感動」,滿嘴的「一切為了這個家」、「一切為了孩子」,把自己搞得好像很偉大、很無私,但是這種所謂的「偉大和無私」只會讓家里的氣氛越來越壓抑,孩子越來越自責,甚至讓人想逃離這個家。
還有一種錯誤的回答,有些家長會直言不諱地說,咱們家當然有錢了,不管你想要什麼,爸爸媽媽都給你買。
有錢不是錯,錯就錯在家長給孩子灌輸了錯誤的思想,錯誤的金錢觀,讓孩子產生了濃濃的優越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基本都是蠻橫無理,目中無人之輩。
那麼究竟該怎麼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回答。
1.從安全感方面出發。
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家不算有錢,但也不算沒錢,我們每天能吃得飽,穿得暖,生病了能去醫院,還可以讓你開開心心去上學,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還處于吃不飽,穿不暖,生不起病的狀態,所以我們已經比大部分人都要富有了。
當然,如果你想更加富有,以后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得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每天進步一點點,總有一天就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2.從危機感方面出發。
如果你想稍微給孩子一點危機感,那你可以這麼說,咱們家的錢可以買很多東西,但是不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如果花錢沒有節制的話,再多的錢也會被花光的。
引導孩子理智消費,從小樹立起正確的金錢觀,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孩子對于金錢沒有概念,以后就會出現有多少花多少的現象,很多月光族就是這樣產生的。
3.從設立邊界的角度出發。
很多孩子的界限感是非常模糊的,他們會以為家里的錢就是他們的錢,想花就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所以家長可以給孩子設立邊界感,告訴孩子家里的錢都是爸爸媽媽努力工作掙來的,是爸爸媽媽的錢,如果你也想有錢的話,那就得好好學習,將來努力工作,這樣就可以賺更多的錢。
如果是你自己賺到的錢,你就擁有絕對的使用權和分配權。
從三個角度來回答孩子這個問題,幫孩子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成為一個懂得感恩,懂得努力,懂得規劃的人。
有多少家長明明家里并不富裕,卻總是打腫臉充胖子,只要孩子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嘴里總是喊著「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就是所謂的「富養孩子」。
然而諷刺的是,富養出來的孩子最終卻帶著瞧不起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父母。
還有些家長,家里是有錢,但是對孩子特別摳,或者瞞著孩子,不跟孩子說清楚家里的情況,甚至還總是在孩子面前哭窮。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會特別沒有安全感,安全感是構成幸福感的重要一環,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什麼能力去追求幸福?
所以,當孩子問「媽媽,我們家有錢嗎?」,家長應該認真回答,不要敷衍了事,更不要覺得開不了口,要知道,你的回答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