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樂!千萬別因為自己一時的放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Wendy媽 2023/07/12 檢舉 我要評論

如果問問現在的孩子最喜歡什麼?

答案很一致: 手機

曾經各大網路上有個很知名的問題: 「如何看待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有網友回答到: 「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樂。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垃圾快樂當中。

是什麼引發了垃圾快樂?那就是能讓人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說:「遊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

沉迷垃圾快樂的孩子,大腦「受損」嚴重

知乎上有個問題:哪些是年輕人不能碰的東西?

最高贊回答是:所有獲得短期快感的東西。

放到現實中就是遊戲、短視訊、直播、肥皂劇等一切碎片化的娛樂。

這些產品背後有強大的運營團隊,他們善於把握受眾心理,刺激人體感官,讓你欲罷不能,心甘情願沉迷其中。

成年人尚且難以抵抗,更何況大腦尚未發育完整、意志力薄弱的孩子。

一旦孩子誤入其中,便會淪為垃圾快樂的俘虜,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研究顯示,每天看電子螢幕超過2個小時的兒童,在思維和語言測試中獲得的得分較低。

而每天使用電子螢幕超過7個小時的兒童的大腦皮層,則顯著地出現變薄的現象。

也就意味著,常玩手機的孩子感官靈敏度會下降,變得遲鈍,注意力不集中。

01

同事芳姐曾和我抱怨:

之前放寒假的時候,因為自己白天上班,晚上要準備考試,為了防止孩子打擾她,就把手機丟給了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玩。

結果才短短十幾天,孩子就對手機裡的短視訊上了癮;

吃飯時也要刷,走路時也要刷,結果最後一大半寒假作業都沒有寫完。

最糟糕的是,開學以後,孩子在家裡只要一看到手機就撲過去玩,拉都拉不住。

老師也專門找過她,說孩子現在上課經常走神、心不在焉,學習效率直線下降。

她說真是悔不當初,早知道垃圾快樂毒害如此之深,她說什麼也不能把手機給孩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面對誘惑很容易失去自製力,一不留神就會上癮。

曾經對一幅漫畫印象深刻:

一個孩子正在讀書,旁邊放著一個手機,孩子看了一眼手機,然後放了回去;

過了一會,孩子又看了一眼手機,然後放了回去;

第三次,孩子拿起手機,再也沒有放回去,徹底把書丟在了一邊......

是的,垃圾快樂就是這樣一點點地吞噬掉孩子的專注力,瓦解他們的意志,甚至奪去了他們對學業的關注。

02

父母是孩子和垃圾快樂之間的一道牆

當孩子體會到這種「垃圾快樂」的快感,他們根本沒有自製力,能夠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家長沒有干涉,孩子就沉溺其中。

所以,避免孩子在垃圾快樂中淪陷,重回正常的學習,是父母的首要責任。

當孩子在垃圾快樂的邊緣瘋狂試探時,不如試試這三個方法:

1. 言教不如身教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重要對象。

著名的蘋果之父約伯斯,從來不在家裡擺弄電子產品。

曾經有記者採訪他問:「您在家玩手機嗎?」

約伯斯回答:「我們家限制出現電子產品。」

於是,每天晚飯後,約伯斯家裡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們會一起看書,一起談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沒有一個人願意抱著手機和iPad看。

楊絳先生也說:「好的教育,榜樣的力量很重要」。

家長用自己的行為引領孩子,比講千百遍道理更有說服力。

如果想讓孩子多讀書、多運動、不過度沉迷於手機,自己就要作為榜樣先行動起來,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2. 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淪為垃圾快樂的奴隸,很多父母認為,只要不給孩子看手機就行了。

於是強制沒收,禁止他們玩手機。

這並不是最明智的辦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禁果效應」,也叫「亞當夏娃效應」,意思是:

越是禁止的東西,就越會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就越想要得到手。

孩子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長越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們反而越想玩。

父母也做不到完全杜絕,孩子不可能永遠不接觸這些娛樂。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是個漫長的過程,嚴防死守從來不是最佳選擇,循序漸進才是。

當孩子特別想玩遊戲的時候,我們應該把禁止變成商量,可以跟他說:吃完飯再玩或者做完作業再玩。

孩子會覺得爸媽沒拒絕我,我過一會還能玩。

如果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下去,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娛樂,長此以往,那他就不會淪陷於垃圾快樂。

03愛與包容永遠是最好的良藥

假如我們的孩子已經沉迷垃圾快樂了怎麼辦呢?

一位中科院的博士曾講述過和爸爸的一段往事。

他從小沉迷遊戲,叛逆、厭學,在他14歲上網最瘋狂的時候,有次父親悄悄去網咖找他,默默地在角落注視了他10分鐘,又一言不發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在縫紉機上看到了父親留給他的一封信,寫道:

兒子,爸爸昨天去網咖了,看到你打遊戲,知道你在同學們前面要面子,沒敢打擾你。我回來一整夜都沒有合眼,腦袋裡全是你小時候的樣子。不知道小時候聽話的那個兒子哪裡去了。

你的班主任打算放棄你了,你媽也說聽天由命吧,但我是你爸,我養的兒子我清楚,你只不過是迷路了,爸一定把你領回家....

他不知道自己看到信後哭了多久、又扇了自己多少耳光。

他也難以想象,一位父親看到此情此景時,心中是怎樣的憤怒和失望。

可是父親沒有發火、而是選擇用無盡的愛與包容給迷途的孩子引路。

此後,這樣包含深情的信就一直沒有斷過,把他漆黑的人生一點點照亮。

「十多年過去了,這些信紙張已經泛黃,但卻是我青春和成長路上最溫暖斑斕的顏色。」

愛與包容,永遠是治癒一個孩子最好的良藥。

Wendy媽有話說:

只有真心地陪伴孩子,主動關心和靠近孩子,才能讓孩子在愛的守護下, 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忘卻虛擬世界帶來的「美好」。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不如說拼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孩子是否遭受垃圾快樂,和虛擬世界的關係並不大,主要是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父母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癡迷垃圾快樂的根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