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負擔越來越大,在課業之外,還被家長帶著忙于補課。不是在做作業的家里,就是在趕去培訓班的路上。對此,一些家長心疼孩子太辛苦了,寧愿讓孩子解放天性,自由地玩。另一些家長則對孩子「散養」嗤之以鼻,認為努力培養孩子才能讓其有所回報,小小童年算得了什麼。這引發了一些家長的思考,究竟孩子該不該上培訓班呢?
案例
有人在問答網站上提了這麼一個問題,放養的孩子和一直在玩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原來是提問者看到隔壁家小孩每天時間都排得滿滿的,既學這個又學那個,什麼鋼琴、舞蹈、書法、唱歌、繪畫等等,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讓提問的媽媽很有危機感。想到自家孩子也就畫了個畫,學學游泳啥的,不禁讓媽媽反思自家孩子到底該不該跟隨別人家的孩子一起上各種培訓班。
有回答者說,自己即便在兒時在父母威逼下學了手風琴也一事無成,被父母逼著學了那麼多不喜歡的東西,自己長大后早忘光了。也有的回答者是母親,她在三歲之前放養孩子,孩子四歲開始,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給報了英語、鋼琴和芭蕾課。她說孩子因此變得自信的很多,更會處事了,還會拉著大人輸出自己的觀點。還有人認為,培訓班實質也是一種高級的玩耍。
無腦補課流和不作為放養流的父母其實都是不可取的,孩子不喜歡而強迫去學,效果不一定就好。面對喜歡的加以引導和培養,反倒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補課的孩子比放養的孩子有下面這些差別。
1、補課孩子比放養的孩子身心負擔大
孩子尚小,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有的家長喜歡一味讓孩子補課,讓孩子疲于奔命,沒有休息的時間,學習效率也會下降。孩子處在這樣的高壓環境里,身心負擔大,容易出現問題。
2、補課孩子學得多,但也更容易喪失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最急不來的事情。家長讓孩子一味補課,其實是急功近利的作法。在繁重的課業和興趣班安排下,孩子感受不到學習樂趣,很可能會產生厭學情緒。
3、放養的孩子知識不足,容易輸出不夠
玩樂其實是孩子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味的玩樂也容易造成散漫的性格,沒有科學的指導,孩子的玩樂只會是單純的玩樂,而不會在對外界的感知中提取相應的知識。學習是最高級的玩耍,但不等于玩耍。
家長應該平衡好興趣班和玩樂之間的關系,注意勞逸結合。
1、家長要抽出陪孩子玩耍的時間
一味地讓孩子去補習班,其實也是家長逃避教育責任的辦法。在玩樂中,父母的互動與反饋,這種親密的互動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家長不應對孩子玩耍的天性表示質疑和排斥,要悉心接納,抽出時間陪伴。
2、補習班應以興趣為導向
興趣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與其廣撒網,不如專精一門。與其強迫孩子學習各種眼花繚亂的東西,孩子長大后,也記不住。不如就以興趣為導向,既讓孩子在玩耍和喜愛中學到東西,也能有一門才藝陶冶情操。
3、注意勞逸結合
孩子既要玩耍,也要學東西,不論哪一塊,都應該要適量。可以適當做一些體育運動,增強體魄的同時,還能減輕壓力負擔。不管怎麼樣,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勞逸結合才是正途。
總結
家長即便有拳拳愛護之心,也該明白,孩子的人生終究不是你自己的人生。家長可以指導孩子的人生,但是無法規劃到位。教育是急不來的事情,散養也好,補習也罷,平衡內里的度,適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