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后的這些事,男人永遠不懂
無數的文藝作品里,媽媽含辛茹苦,平凡而偉大;媒體報刊上,已為人母的明星照舊光鮮體面;而不少人的記憶中,自己的母親總是既嘮叨煩人,又仿佛無所不能。
但是,只有等到自己成為母親之后,才知道在每日運轉的日常背后,是無數瑣碎的煩惱:
是被寶寶夜驚、夜奶、或生病填充的無數個不眠之夜;
是因常常弓起而酸痛的腰、天天抱娃而腱鞘炎的手腕、匆忙間被燙傷的疤;
是書架上眼花繚亂的育兒書,收藏夾里一長串的育兒文章;
是講過四十八遍還要重復的繪本,是剛收拾好又被翻個底朝天的抽屜;
是聽到哭聲從廁所里沖出來的狼狽,是再三小心仍難免疏忽的懊惱……
即便已經度過新手階段的媽媽, 也躲不過「別人家的媽媽」無所不在的「光芒」。
重回職場的媽媽,每天在工作與孩子之間疲于奔命。為了不拖團隊后腿,每天搞定工作后匆匆回家,可能也只能默默看一眼孩子的睡顏;想抽點時間給自己充充電,可陪娃一天已經精疲力竭……
結果一些文章告訴我們:500強女CEO每天親自做飯給兩個兒子,三胎媽媽的連鎖餐廳運作得風生水起,上市公司女高官從不缺席家長會。
全職的媽媽,每天在帶娃的間隙奮戰家務,朋友聚會常年缺席,孩子有個頭疼腦熱你手忙腳亂地帶去醫院,兵荒馬亂地哄娃、排隊、哄娃、問診、哄娃、取藥……卻只收獲「都不上班了還帶不好」「每天在家就是做做家務」的評論。
然而暢銷書里,媽媽可以全職帶五個孩子自己順便上哈佛;打開網絡,有的媽媽烘培蛋糕能開店售賣,有的媽媽可以獨自帶娃輕松旅游……
做母親,真的會面對太多焦慮。這些焦慮與疲憊消耗著媽媽們的精力與情緒,就像每日蒸發但缺乏補給的湖水,總有一天會干涸。
做好自己,才能勝任「母親」
英文有一句俗語叫「You can’t pour from an empty cup」
翻譯過來就是:空杯子倒不出任何東西,同理,能量耗盡的媽媽也無法給寶寶傾注「愛」。
舉個例子,如果媽媽在產后情緒不穩定,有可能會造成母嬰情緒紐帶障礙,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及心理健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在產后第一年有抑郁癥的母親,她的孩子認知與情感發育水平均顯著低于健康女性所撫養的孩子。常表現為膽小懦弱、過分敏感、性格孤僻等,這種影響可能會一直延續到孩子成年。
自身豐沛,才能給予孩子同樣豐足的愛護。只有媽媽自身的需求得到滿足,才可能有良好的精力、充足的耐心、和充分的理智照顧孩子,而不會認為孩子在給自己添麻煩,進而情緒失控、暴躁易怒。
首先,媽媽需要照顧好自己,自己的情緒越穩定,就越能避免在孩子鬧的時候用「吼」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當時的合理需求。
放下焦慮,媽媽感覺到安全和放松了,孩子往往也就感覺到安全和放松。一個健康、放松的環境,更有利于寶寶的成長及其健康性格的形成。所以說,幸福的媽媽更能養育出幸福的寶寶噢!
即使是育兒專家中強調親密育兒的西爾斯也認為:給孩子所有他需要的,而不是給孩子所有他想要的。寶寶需要一個身心健康的媽媽,而媽媽需要把握育兒和自身需求的平衡與界限。
在二者矛盾的時候,媽媽大可以給自己放個小假,犒勞自己,整理情緒,再重新滿格上場。
育兒并非一個人的苦修,而是一個團隊的配合
老母親也不要什麼事情都「風雨一肩挑」,試著和隊友、孩子溝通,說說自己的快樂與苦惱,說說對對方的不滿與期待。
在需要時給自己放個小假,讓孩子和爸爸或老人相處,也并不會導致世界末日。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必然要學會如何自理,也必然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請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放手讓孩子和別的親人相處,也放手給孩子爸爸一個充分鍛煉、親近孩子的機會。
開開心心的,并且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完成好媽媽這個崗位的工作。
每個媽媽都應該學會與「追求完美」和解,與「能力有限」和解,與「意外情況」和解,放自己一馬,才能和孩子一起坦然微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