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人類的本能」孩子傾注了媽媽的所有愛,但是當有一天,孩子從叫你「媽媽」到「媽」時,你是不是擔心孩子和自己不親昵了?是不是有落差感?其實這一字之差,對媽媽和孩子來說,意義非凡。
我朋友就跟分享過:她家孩子第一次改口,不再叫她「媽媽」時,她當場就愣住了。她說,她當時一把摟住兒子,問兒子怎麼了,怎麼不喊媽媽了呢?她兒子卻在懷里咯咯咯地笑。
她兒子說自己在上學路上,接她電話就喊「媽媽」了,結果, 被同學給笑話了。
同學說:「你都多大了,還不害臊, 管你媽叫媽媽, 真丟人。」這話把她兒子給氣到了,不過她 覺得自己確實長大了,不該再發嗲式喊媽媽了。所以從那開始, 朋友的兒子就改口了。
這件事在我朋友心里,記了很長時間,簡直是萬千糾結。她糾結于孩子長大了,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少了,所以她覺得自己似乎沒用了。
她說那階段,真的特別懷念兒子管她叫「媽媽」的時候,還總會回想起孩子的萌娃時代,追著她屁股后當個小跟屁蟲,奶聲奶氣地喊她「媽媽」的小模樣。
◎1歲萌寶對著監控喊「媽媽」,引起無數媽媽淚目
之前看過一個很火的視訊,一位1歲大的小寶寶,總會對著監控不停喊「媽媽」。原來,小寶寶的爸媽在外省打工,經常會在監控里跟孩子聊天。平時,寶寶不得不生活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
這個視訊太萌了,但也看著讓人鼻子很酸。寶寶搖搖晃晃的小模樣,讓評論區的媽媽們都淚目了。有個媽媽說:「 一聽娃喊媽媽兩個字,就受不了了。」
還有的媽媽說:「聽見娃喊媽媽,說明娃還很稚嫩,還是個小孩子,那是一種特別幸福的感覺。你看我 的孩子長大了,就 只喊媽一個字了。我之前那種幸福的感受,早消失一大半了。」
一個視訊,牽出一個熱議話題。很多媽媽都認為,孩子叫媽媽而不是喊媽,這說明孩子還很 稚嫩,是孩子還小的表現。而孩子一旦改口叫「媽」了,說明娃已經長成個 小大人了,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了。真到那時,孩子心理上的改變,對媽媽來說,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孩子從「媽媽」到「媽」時,既欣慰又心酸
我兒子之前也是,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只要孩子不上學,他就能天天喊媽媽。孩子從早晨喊到晚上,感覺都不疲憊的那種。有時候,我聽都聽到起繭子的感覺,娃卻不覺得累。
早晨睜眼睛他就喊:「媽媽,幾點了?」吃飯了她也喊:「媽媽,你怎麼還不吃呢?」臨上學時他總喊:「媽媽,我書包幫我弄好了嗎?」反正就是無時不刻不喊媽媽的感覺,讓我一度質疑,這孩子到底還能不能長大了。
后來,兒子改口后,我發現這些喊媽媽的情況,大幅度減少了。而且,兒子的表現獨立了許多,整個人特別自立自強,連寫作業都不需要我督促了。他時常跟我夸口:「媽,我長大了,辛苦你這麼多年的忍耐了。」
那種孩子 突然成熟的感覺,讓我幸福到落淚,感覺很欣慰,我的兒子長大了。同時也讓我很心酸,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對我依賴了。
我有時候也在想,時光要是能倒流就好了,真希望孩子現在還不怎麼成熟,還賴在我懷里喊媽媽,那份純真和幸福,記憶猶新。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這中間的差距,當媽的都要懂
涂磊說:「語言是行為的道具,一個人說的話其實是他認知的表現。」
一個心理成熟的孩子,在言行上會有所表現,一般在孩子 6歲左右,就會表現出 「很乖」和 「叛逆」兩個極端。
6歲的孩子在心里很依賴媽媽,但又嘗試著想一個人作為個體而存在,不依賴任何人。這種表現在孩子7歲左右,會更明顯,孩子會更在意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和價值。
因此,一般孩子叫「媽媽」,改口的年紀可能都在6歲左右。也有的孩子相對較晚,但大都在孩子 18歲之前,就能夠完成這種心理和言行上的一致。
在孩子叫「媽媽」是「媽」時,孩子已經不再完全把媽媽當成庇護者了,孩子在嘗試著獨立成長。 這階段的孩子,媽媽觀察一下就能發現, 改變真的很大。
比如,孩子會自己在一些事情上拿主意,態度還很堅決。孩子會有頂嘴現象,討厭媽媽管自己的事情。孩子黏媽媽時會撒嬌,但不黏媽媽時更多些。孩子 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喜歡跟同齡人聊天,不愿意像之前一樣分享自己的心事給媽媽了。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母愛的本質,是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與自己分離。」孩子獨立的開始,就是從喊「媽媽」到「媽」的改變。
孩子長大了,最開心的是媽媽,最難過的也是媽媽。有些媽媽適應不了,會覺得這種失落感特別難熬。但其實,每個媽媽都要面對這一天,小鷹總要展翅飛翔至藍天,孩子總要長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