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處理?
前段時間,大陸一位女孩,連續偷了30多個快遞。
警察詢問得知,偷快遞,只為擁有一部蘋果手機。
無獨有偶,不久前武漢也發生過一起類似的事件:
一位父親,怒氣沖沖帶8歲兒子到派出所「自首」。
原來,妻子發現家中少了2000元,懷疑丈夫拿了。結果是兒子「偷」了買了游戲卡,被父親送到了派出所。
網友紛紛表示: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這種孩子就是要嚴懲。
也有網友認為:搞清楚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才是關鍵。
李玫瑾教授說:「10歲以前的偷拿行為,往往是心理發育不成熟所導致的,并未發展到偷盜程度。
找到孩子偷東西背后的原因,才是根治行為的良藥。
孩子「偷」東西,別急著貼標簽
當孩子有一天拿了外邊的東西回家,或者偷拿了你的錢。
請一定,先冷靜下來,不要急著給孩子打標簽。
因為, 「小偷」的標簽一旦打上,孩子一生都會有傷疤。
3-6歲的孩子最初是沒有「你」「我」之分的,遇到自己喜歡的物品,孩子會直接拿或是搶走。
曾看過一段萌娃被媽媽「拷問」偷拿玩具的視訊。
男孩與媽媽逛完玩具店,準備離開。
媽媽見兒子T恤鼓起,明顯異常,便耐心詢問。
過程中媽媽沒有大聲呵斥,而是引導兒子說出為什麼t恤里藏了玩具。
男孩在母親的詢問下,最終害羞的說, 太喜歡又怕媽媽不答應買,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碰到孩子偷拿東西時,家長通常很焦急,認為是孩子道德出現問題。
但事實是, 年幼的孩子,是沒有道德觀念的 ,分不清「偷」和「拿」。
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孩子的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 無律階段,0-4歲,這時的孩子缺乏規則,想要什麼就要得到,沒有是非正誤的判斷。
第二個 他律階段,4-8歲,這時孩子能夠遵從成人的規則,但只注重結果,不考慮行為的動機。
第三個 自律階段,8-10歲,孩子不再盲目遵從成人的權威,形成自己的內在判斷,自律的道德水平初步萌芽。
第四個 公正階段,10-12歲,孩子能夠從利他的角度判斷行為,產生公正的觀念,道德觀進一步發展。
10歲以后,孩子的道德才初步發展,10歲以前的孩子沒有完全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物權意識較為薄弱。
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通過不斷的嘗試和體驗,才能逐漸將內在的行為秩序轉化成道德。
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眼里的「偷」,對孩子而言,只是他單純的喜歡,想把它變成自己的而已。
「偷拿」行為,源于孩子的匱乏感
青少年「問題行為」的背后,一定有產生問題的心理原因。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兒童偷竊行為是「匱乏」導致的,「匱乏」可能是物質上的短缺,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缺失,兩者糾纏在一起,難分你我。」
比如,一個孩子沒錢買玩具,他看其他小伙伴有新玩具,就會產生偷的行為。
這就是物質上的匱乏。
開頭那個偷蘋果手機的女孩,就是物質的嚴重匱乏。
如果孩子的物質并不缺乏,但是產生偷東西的行為,那有可能是精神的缺失所造成的,如父母的關愛、支持等。
這就是心理上的匱乏。
有位朋友,夫妻二人為了拼事業,就把孩子交給了奶奶,一家人就周末見一見。
久而久之,孩子開始出現問題,直至老師找朋友談話,他才知道:
女兒在學校經常偷拿同學文具,因此被同學孤立。
老師讓朋友多陪陪孩子,好好教育孩子。
朋友不解,平日里什麼都緊著最好的給女兒買,為什麼女兒還會去偷東西?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會認為: 「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
孩子之所以出現偷竊行為,和缺少父母的愛有關,即精神/心理匱乏。
孩子會為了填補「父母關愛匱乏黑洞」,而去「另辟蹊徑」,出現各種問題行為。
偷東西是表象,背后的原因更需要父母去重視。
簡·尼爾森曾說: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處罰更重要。
只有用正確的方法教育,才會讓孩子真正懂得什麼是對錯,明白做人的原則和道德的底線。
1.務必冷靜,慎用「偷」字
思想教育學家盧梭曾說:「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許多父母,發現孩子偷拿東西時,憤怒之下,免不得一頓打罵:
「你竟然學會偷東西了,跟誰學的。」
「小小年紀就不學好,都敢偷東西了。」
但, 這些草率的打罵,貼標簽,只會給孩子不好的暗示,讓他們滑向更壞的方向。
孩子做錯事,你一定要做好情緒管理,理性地思考:孩子為什麼拿別人的東西?
給孩子正向引導,而非暴力解決!
2.明確界限,建立規則
3-6歲被稱為「潮濕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
父母一定要把握關鍵期,及時建立規則、制定規矩來約束孩子行為,明確界限。
比如:學會承擔自己犯錯的責任、在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對他人尊重,不能亂碰他人物品等。
《家庭教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
父母要保證在愛孩子的基礎上建立規則, 建立物權意識,明確界限。
3.適度滿足孩子的需求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會開始索要各種物品,家長不能一味拒絕,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也不能一味地心軟妥協,讓孩子默認這一切是自己應得的,養出驕縱蠻橫。
父母需要共情,理解和認可孩子的需求,同時設立一些界限。
但精神上的需求,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動力,父母應當盡量滿足。
寫在最后:
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父母的打罵及各種責罰,只會加重孩子不良行為的產生。
孩子的每一次錯誤,都是一次新的成長。
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比定義孩子行為本身更加重要。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愛是兒童成長的土壤,兒童只有得到充分關愛,才能夠具備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
當孩子真正被理解時,才能夠從內心去審視自己的錯誤行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關愛,做孩子堅強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