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忍不住吼孩子,現在靜下來心想想,我們吼孩子:到底是孩子不好還是我們認為孩子不好呢?
或許在我們眼里,孩子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問題的關鍵并不是孩子不夠好,而是問題出在我們的身上。
袁詠儀帶孩子看心理醫生,因為隨著兒子長大,她發現孩子開始不喜歡跟她說心里話,甚至有些討厭她。于是袁詠儀主動找到心理醫生,希望心理醫生幫忙調節親子關系,結果卻發現,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
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不夠好,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而是我們家長太心急了。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那些優秀的孩子,背后都站著有耐心的家長。
01/
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你只需要慢一些就行了。
「再不快點就遲到了,別磨蹭了!」
「你吃飯太慢了,真磨蹭!」
「要吃飯了還在那玩積木,每次都要喊,能不能長記性?」
「都幾點了,作業怎麼還寫不完?就知道玩兒!」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每次看到孩子磨磨蹭蹭都會忍不住嘮叨、催促。
但結果你會發現,我們的催促不僅沒有讓孩子變得更快,反而會帶來一些不良反應。
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會出現這四個問題:
第一,孩子會變得不愛思考,因為孩子本身就小,他并沒有一套完整的規劃,我今天該做什麼,明天該做什麼,這個時候,大人又在孩子旁邊一直不停地嘮叨、催促,甚至直接告訴孩子下一步該做什麼,就會導致孩子變得緊張,家長說什麼就是什麼,變得不懂得思考。
第二做事沒耐心,如果家長一直在旁邊催他,孩子就會把中間一些步驟省略掉,匆匆忙忙把事情做完,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這個習慣了,哪怕沒人在身邊催促,孩子也容易快速把事情做好,變得沒有耐心。
第三對父母抵觸,家長的催促、嘮叨會讓孩子內心不舒服,會讓孩子覺得:我什麼都做不好,父母總是對我不滿意。那孩子就會變得有點自卑敏感,對父母有些抵觸情緒,表現出來就會,這件事孩子明明知道怎麼做,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緊張。
第四暴躁易怒,家長催促孩子的時候,一般都是靠吼的孩子,而且還帶著情緒,這種情緒其實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時間長了,這種情緒就會影響到孩子,孩子遇到讓自己不滿意的事兒也會大吼大叫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意,變得暴躁易怒。
所以,你想讓孩子變得優秀,請變得慢一些,有耐心一些,盡量減少催促、嘮叨。
02/
你的情緒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也不想吼孩子呀,可就是忍不住啊,再說我都是為了他好!」
家長們別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而傷害孩子了,我們的情緒關乎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
暴躁易怒的父母,養不出情緒穩定的孩子,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孩子變得和你一樣,那就管好自己的情緒,戒掉吼叫和憤怒。
我們總是很容易在孩子的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有這樣一位媽媽,在她小時候經常被媽媽責罵,有時候媽媽還會打她。
那個時候她就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自己當了媽媽,一定要做得比媽媽好,一定不會隨意打罵自己的孩子。
后來女孩兒長大,也做了母親,有一次,孩子哭鬧不止,她下意識伸出手想要打孩子一個耳光,可揚起來的手遲遲沒落下,她猛然發現:這一幕與母親的行為多麼相似!
父母對于孩子來說就像原件,父母是怎樣的人,對孩子都會產生影響。如果我們總是暴躁、易怒,沒有耐心,孩子多半也會活成我們的樣子。
03/
著眼于孩子的優點和進步。
有位媽媽很苦惱:兒子學習不好,經常完不成作業,經常被老師叫家長。
媽媽覺得自己的兒子真的是「一無是處、無可救藥」。有一次老師又叫家長,跟老師談完話,媽媽問老師:老師,您看我家孩子這麼不省心,您說他缺點占了多少呀?
老師看了媽媽一眼:還好吧,雖然學習進步不大,其他方面都可以,缺點占個20%吧!
媽媽原以為老師會說孩子身上都是缺點,沒想到老師卻說缺點只占20%。從那之后,媽媽就不在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再總是批評、責罵孩子,而是試著去發現孩子的優點:
然后這位媽媽發現,兒子雖然學習不太開竅,可兒子性格很好,有很多好朋友,而且兒子特別愛笑,遇事很樂觀,更為重要的是兒子很體貼,有時候工作很忙、很累的時候,兒子會幫著做飯,剛上四年級,兒子已經會做出來七八道拿手的菜了。
更為神奇的是,自從媽媽開始關注孩子身上的優點,她發現孩子沒有那麼煩人了,而且孩子學習成績也有所進步了。
其實大部分情況都是如此,并不是孩子不夠好,而是我們總是用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9+8=17」很簡單吧,對于我們大人來說根本不用動筆計算,可在孩子那個年齡,它就是一個陌生的知識。
所以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04/
你要慢一點,陪孩子慢慢長大!
父母希望孩子變優秀,希望孩子超過別人家的孩子,但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理解孩子,學會慢下來。
為人父母,如果我們情緒焦慮,孩子也會變得焦慮,只關注事情的結果和速度,卻忘記享受事情本身的過程。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很自律的人,相比于同齡人,我不打游戲,不追劇、不過分吃甜食,總是喜歡花時間來學習、運動、讀書。
我也一直以為我是合格的媽媽,至少我比很多媽媽都有耐心。可后來我才發現,我其實也是個焦慮的母親。
比如我健身的時候,總會關注消耗多少卡路里,跑步的時候我會關注一公里用了幾分鐘,看書的時候我會關注我在這本書中學到多少金句、搜集多少素材。
可是我忘記了應該投入去享受這個過程,并且這種焦慮情緒也會傳遞到孩子身上。
最近孩子在家上網課,每天上午我都陪他一起上課,老師講了新內容,如果他學得慢,我就總想教一些我自己的方法幫他提升效率,并不斷給他打雞血:每個人都要學習,雖然學習比較累,但現在學習好了,以后你就變得厲害了。
他雖然不能特別理解我的意思,可他至少知道學習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事情,從來不會反駁我。
終于有一天,我們照舊上網課,老師其實已經講完了,但是我他狀態還可以,就讓他多學一些,讓他學習寫數字。
他突然跑到客廳中間,張開嘴巴大哭起來,我好久都見到他這樣哭了,那是情緒崩潰的哭泣。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標準、自己的所謂的自律來要求一個上幼兒園小班的孩子。
在孩子成長這件事上,永遠都沒有捷徑,我們能做的就是陪孩子慢慢長大,陪他體會成長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