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可很多媽媽發現,養女兒比養兒子操心的要太多了,動不動就哭,玻璃心說不得,嬌氣……
關于養女兒的問題,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說過,因為女孩子的情緒比男孩子更復雜,所以女兒在不同的年齡段的需求跟男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在這幾個階段,女兒顯得更折騰人,父母也要多用心一些。
一、2歲前,重視安全感的給予
孩子出生后,來到陌生的世界上,天生缺乏安全感。如何讓女兒更加自信陽光呢?
那就是在2歲前,父母一定要給夠孩子安全感的陪伴。
群里有位媽媽說,由于工作忙和經濟條件限制,孩子剛半歲就讓奶奶帶到了老家去生活,每年只有春節的時候才能回家看一看孩子。
今年回家,她發現已經6歲的女兒還要摟著奶奶的胳膊才能睡著,睡醒后如果沒有第一時間看到奶奶,哪怕在家里也會哭鬧不止。
而且孩子的膽子特別小,不敢出去跟村里的其他孩子玩,跟人說話的時候要麼就閉著嘴不說,要麼聲音很小,不敢抬頭。
她說看到孩子這樣心里非常難受,責怪自己太早把孩子扔在了老家。
父母的缺位會導致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女兒2歲前是培養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如果可以,盡量待在身邊帶,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半個或者一個小時陪伴孩子,給足女兒安全感。
二、2-4歲,父親必須積極參與女兒的教育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規律:同樣一件事,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媽媽的50倍,尤其是2-4歲的孩子。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積極探索周圍的世界,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想要去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
媽媽天生具有保護欲,害怕孩子受傷,所以總是阻止孩子的各種探索欲,從防止孩子受傷的角度來說這完全沒有問題,但同時也會挫傷孩子的探索欲望。
而男性的冒險精神,則能讓孩子更加有勇氣和膽識,所以,這個時候父親要積極地參與到育兒中來,讓孩子的性格發展更全面。
三、4-6歲,性別教育需做好
4-6歲是孩子性別意識覺醒的階段,所以這個階段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性別教育。比如區分誰是男生,誰是女生,看一些性別教育的動畫片,然后再教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比如不能在其他人面前換衣服、上廁所要關門、哪些地方不能給人摸,等等。
這個時候父母們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教孩子性別意識并不是給孩子做性別限制,不能說女孩子只能玩女孩子該玩的玩具,做女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性別教育是保護孩子,而不是扼殺孩子的發展。
四、6-10歲,興趣愛好至少培養一個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小學后,就要以學業為重,于是各種興趣班通通停止,補習班一個接一個。其實,越是這個時候,還是越需要一個興趣愛好來充實生活。
而且6歲以前的很多興趣愛好大多是嘗試性的,孩子可能并不是真的很喜歡,只是感興趣,想去試一下,但到了6-10歲這個年齡段,孩子基本已經能確定自己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所以在這個時候推孩子一把,讓孩子把這個興趣堅持下去,會受益一生。
五、10歲后,孩子的選擇能力必須教
俗話說:「選擇大于努力」。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也是育兒路上的重要工作,特別對于柔弱感性的女兒,父母要格外重視選擇教育。
比如一日三餐吃什麼,出門要穿什麼,外出旅行準備什麼,周末如何度過,學習計劃如何安排等等,父母都可以跟孩子多商量一下,甚至讓孩子學著自己做決定。
這樣在點滴小事中,有意識地培養她的主見和自信,孩子就會學會怎樣做選擇,甚至是怎樣規劃自己的生活。
這種選擇和規劃能力,會讓女孩子在以后的成長中更獨立,一個女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如果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會幸福很多。
所以,作為父母的你,一定要在女兒成長的這5個關鍵期多用心培養,她才能更自信,陽光,健康,快樂地在人世間燦爛綻放,成為她自己最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