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你:「 你愛你的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百分之一百的愛。
可如果有人問你:「 你知道怎麼愛孩子嗎?」答案就未必那麼斬釘截鐵了。
有的父母認為,愛孩子其實很簡單,給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該報的補習班、興趣班,哪樣都不落下。
很多父母照顧孩子無微不至,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拿來這樣「愛」孩子。
但是,這真的是愛孩子嗎?
不管我們如何不舍,孩子總會長大,會松開父母的手,走向屬于他的世界。
如果你愛孩子,送給他成長的最好禮物,就是慢慢退出他的空間、他的人生。
接納分離,才是愛的最終目的
女兒上小學了,每天回家之后就像一只歡快的小鳥,嘰嘰喳喳說個不完。
一天晚上,我在家里工作加班,見到爸爸有些失落的從臥室走出來。
我很好奇,不禁問道:「又和閨女鬧矛盾了?」
爸爸感慨地說:「她在換睡衣,讓我先出去。」
「女兒長大了,可是我還沒有做好準備,這一天居然就來了。」
爸爸的失落,我能理解,閨女從小就喜歡黏著爸爸,走路累了找爸爸抱,身體不舒服生病了找爸爸抱…
無論什麼事情,只要爸爸抱著,一切都安好了。
女兒突如其來的要和爸爸保持距離,讓爸爸一時難以接受。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然而幸福的過程。
也許有一天,你還沒反應過來,她已經做好準備請你退出了。
龍應台曾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養娃一生,的確如此。
如果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那麼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
分離不是離開,而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為了讓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后仍然能好好生活,主動退出他們人生的父母,是睿智的。
孩子人生最重要的3個時間點,
父母要及時退出
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父母一定要學會及時退出。
在孩子成人之前,有3個重要時刻,父母要牢記,愛孩子就慢慢退出。
1、3歲退出餐桌
做父母的,我們常常會有一種錯覺: 孩子沒有吃飽。
于是乎,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在家吃飯,大人追在屁股后面喂飯。
在幼兒園,我們經常見到有的孩子到了3歲了,還不會獨立吃飯。
經常被喂飯長大的孩子,除了難以獨立吃飯之外,還會對大人產生依賴心理。
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把這項「權利」還給孩子。
孩子從1歲開始,就迎來了 口腔和手的敏感期,手部抓握能力需要鍛煉,才能完善手指和手部肌肉的力量。
這個時候,父母要適當引導孩子用手練習抓握勺子,或者用手抓著吃東西。
家長這樣可以這樣做:
預備一個干凈、安全的活動環境,方便孩子探索; 提供尺寸符合孩子小手練習的教玩具,鍛煉孩子小手的抓握、插拔、捏等能力; 不要嫌孩子吃飯慢、吃得到處都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飯菜的味道。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穿衣、吃飯、洗漱、作息等,而在實際生活中,卻總舍不得放手,不給孩子獨立嘗試的機會。
蒙台梭利博士曾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孩子只有自己動手去做了,才能在手眼協調中促進心智的發展。
孩子3歲前,父母一定要學會退出餐桌,讓孩子養成獨立吃飯的能力。
2、6歲退出浴室
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逐漸有了性別意識。
6歲以前,性別差異并不重要。父母也無需刻意回避,想怎麼擁抱孩子都是可以的。
但有一點需要家長注意,那便是當孩子有了性別意識之后,就不再適合與異性一起洗澡了,不管是共浴,還是幫孩子洗澡。
6歲前,父母退出浴室,有助于孩子認清自己的「性別角色」,也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
有的父母認為,這會不會小題大做了呢?
其實并不是!
4-5歲左右的孩子,會經歷一個性別敏感期,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
在性別敏感期,孩子會完成自己對性別的認同、性別角色的定位。
當孩子處于這個階段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引導呢?
(1)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
當孩子到了性別敏感期,有時候會提出一些比較尖銳、令成人尷尬的問題;
這時候成人不要刻意回避,或者覺得「害羞」難以啟齒,隨便找個幌子搪塞孩子。
家長要站在科學的角度,用恰當的語言,將男女身體的區別,講述給孩子。
可以借助有趣的繪本,或者百科書、人體立體書等,跟孩子一起探索人體的構造。
一定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搪塞孩子、回避孩子提出的問題,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
(2)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是兒子長大后,母親要懂得避諱,注意保護彼此的隱私;女兒長大后,父親要懂得避諱。
比如洗澡,三歲前,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洗澡。
但是孩子6歲之后,就應該主動退出浴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學會獨立洗澡。
雖然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但是孩子到了性別敏感期,能認識到男女身體的不同的時候,像洗澡、親嘴這樣的親密行為,還是要收斂的。
孩子越長大,越需要有性別意識,尤其是父母跟異性孩子相處時,身體接觸要有一定距離;
這樣有利于孩子懂得分寸感,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
3、12歲退出房間
養育孩子是一場盛大的告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便是懂得放手;
在放手前,將愛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里,給予他們勇闖天下的無限動力。
孩子12歲之后,會迎來第三個叛逆期 – 「青春期」。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又憂又躁,非常在意自己的隱私。
而有的父母又不懂得適當放手,非要把孩子拴在身邊才滿意,無形中會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終究有一天他需要自己獨立,需要自己走未來的路。
學會放手,是為人父母必修的課程。如果你一直抓著孩子不放,那麼孩子就會一直躲在你的身后,靠你庇護,永遠也長不大。
就像曾經的神童魏永康,他的媽媽從他8歲起就開始了陪讀生活,擠牙膏、洗臉、喂飯....
在他媽媽的培養下,雖然他在學習上是一個天才,但卻沒有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雖然已經成年,可是他依舊像一個孩子一樣,需要母親的照顧。
父母注定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未來的路我們更不可能替孩子走。
12歲之后,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
在網上,曾經見過這樣一句話:
「能夠主動退出孩子人生的父母,付出了比愛護孩子更多萬倍的深情。」
深以為然,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12歲以后,父母要學會減少對孩子生活的干預;
因為他長大了,你要學會用對待大人的方式去對待他。
在該退出的時候得體退出,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成全。
對于孩子,愛不用太滿,適度就夠了,該管教的時候不缺席,該放手的時候就要大膽及時放手。
放手,孩子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台。
這是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希望你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