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在寫書稿,2歲的孩子把書稿撒一地。媽媽只看了孩子一眼,沒批評,低聲把書稿收拾整齊。但是剛放好,孩子又把書稿撒在地上,還「哈哈」大笑,媽媽還是沒批評,又把書稿收拾整齊。
第三次,孩子又撒掉,媽媽再次收拾整齊;第4次,孩子一撒掉后,自己隨即蹲在地上把書稿收拾起來……
這是斯托夫人與女兒維尼夫雷特的故事。這位媽媽,通過自己的榜樣和孩子的模仿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斯托夫人稱這種教育為「自然法則」。通過這種教育,她的女兒Vinifrete在5歲時學習了8種語言,并在報紙上發表了她的作品。她的教育方法堪稱典范。
大多數隨父母大喊大叫的孩子會產生反叛的心態,這是因為父母經常對他們大喊大叫,并且在他們的內心排斥和抵抗這種行為。父母對他們的責罵越多,他們變得越反叛,他們就以自己的方式抗議父母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類兒童無法接受正確的家庭教育。
心理學家李美金曾經提到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行為主義」。這意味著,當孩子犯錯時,您會對他大喊大叫,這實際上是一種武力行為。
盡管孩子們聽不懂父母怎麼說,但父母的表現會增強這種心理印象。因此,當孩子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他們會立即想起記憶中最熟悉的應對方法,因此他們會犯下另一個錯誤。
相應地,如果父母假裝不看孩子何時犯錯,等到孩子做正確的事,然后大力稱頌他,那麼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孩子做的正確的事以及被人稱贊的美好回憶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孩子將遵循這一記憶,并積極地采取正確的方法。
因此,當您發現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什麼時,不要急于生氣,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更不用說毆打或責罵孩子了,先冷靜下來,然后像平常一樣與孩子溝通可能。
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的榜樣作用,影響著孩子哪些方面?優秀的父母,是如何通過自身成長帶動孩子一起成長的?
兒童喜歡模仿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因為血緣和撫育關系而成為兒童生活中的「第一重要他人」。因為孩子天生具備模仿能力。所以,大人的榜樣作用,不僅能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行為,還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可以說,榜樣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父母必須先成為那樣的人。
詹姆斯.鮑德溫曾說,即使孩子們不聽父母的話,卻很擅長模仿父母的行為。一位媽媽喜歡吃西紅柿,她的女兒可能也會很喜歡;一位奶奶喜歡在超市偷拿大量的塑料袋,她的孫子很可能也有這樣的習慣;一位爺爺愛撒謊,他的孫女很可能也愛撒謊。
有這樣一句話「父母做好自己,便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它代表著什麼呢?也就是說,要改變孩子,首先應改變的是父母自己。
生活中,父母都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孩子的榜樣?
(1)你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合理表達,孩子也學會控制情緒、不亂發脾氣。
(2)你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沖動,孩子也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3)你學會遇到問題協商解決、不獨裁,孩子也學會有商有量、不自我中心。
(4)你學會遵守彼此的約定,孩子也學會努力遵守規則。
(5)你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也學會尊重他人。
(6)你學會相信孩子,孩子也學會信任別人。
(7)你愛學習、愛讀書, 孩子也學會主動學習。
(8)你努力工作、事業認真,孩子也會懂得努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9)你的家庭和諧幸福,孩子將來也能學會該如何追求幸福。
(10)你說到做到、兌現承諾,孩子也學會遵守承諾、言出必行。
(11)你勇于承擔責任,孩子也學會獨立擔當。
(12)你知錯就改, 孩子也學會知錯能改。
(13)你心態積極,孩子也學會樂觀積極。
還有很多正確的行為,都可以給孩子做好榜樣。傳統家庭教育里面,家長扮演「教育者」的角色,現在這個社會對家長這個角色的要求也在逐步地提高,當下的家長是多種角色的綜合體,可以是啟蒙老師、玩伴、朋友,也是「榜樣」。
俗話說:心中有英雄,身邊有榜樣,孩子身邊的榜樣能是誰,又是誰,那必定是要家長自己來扮演,這就要求家長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也只有持續學習才能做好孩子身邊的「榜樣」,才能扮演好家庭教育中「榜樣」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