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會損傷大腦,導致智商越來越低?不吼不叫,這3招管教孩子更好用

Wendy媽 2022/10/20 檢舉 我要評論

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明明那麼愛孩子,卻一天到晚在「吼」他?

忙完一天下班回家,本打算和兒子和平共處,還給他買了最喜歡吃的排骨,可一打開家門,就看見滿屋狼藉,兒子坐在沙發上漫不經心地看著電視,頓時氣不打一處來,緊接著就是一通「狂風驟雨」。

幾乎所有家長都知道吼叫是最差勁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奈何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們到底怎樣成為一個安靜平和,不急不躁的好媽媽呢?

為什麼會忍不住吼孩子?

1.代代相傳

所謂「屠龍少年終成惡龍」,很多家長小時候最討厭吼叫式的家長,可等自己為人父為人母時,也會動不動對孩子大吼大叫。

歸根結底,這是因為吼叫的教育方式代代相傳,我們小時候被父母吼叫,在通過觀察父母了解世界的過程中,不經意間也會習得這樣的教育方式,難以控制好自身的情緒,成為一名「吼叫式」的家長。

2.特殊的情緒機制

英國心理學家Linda Kaye曾進行圖像和文字信息與大腦關系的研究,她發現,當場景圖像被接受到大腦時,會跳過思考過程,直接啟動情感處理機制,而處理文字時,會先經過邏輯思考。

比如我們在看到孩子的道歉信時,雖然信里寫著孩子今天的調皮搗蛋,但我們并不會感到生氣,可如果是下班時直接目睹了孩子的「作案現場」,那麼這種場景圖像就會瞬間引發我們的怒火,啟動情感處理機制,吼叫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3.遷怒于人

很多家長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或許是夫妻之間產生了矛盾,亦或是白天上班時遇到了困難、被老板責罵,等回到家時,就會橫豎看孩子不順眼,即便是很小的一個錯誤,也會大發雷霆。

這是因為家長下意識地認為,就算把孩子當做了出氣筒,即便又吼又叫也不會產生嚴重后果,所以會惱羞成怒,用孩子的錯誤借題發揮,發泄自己積存的情緒。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會降低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分分鐘把人氣死,怎麼可能不吼不罵?不動手就已經「燒高香」了,何況哪個孩子沒被父母吼過,現在還不是好好地長大了。

然而,吼叫對孩子的傷害,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巨大且深遠,科學研究發現,常被父母吼罵的孩子,大腦發育、智商會受到顯著影響。

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Teicher曾對父母言語攻擊的長期傷害進行大量研究,其中父母的言語暴力包括長期的吼叫、斥責、詛咒、歸咎、侮辱、威脅、貶低、取笑等等。

2009年,Teicher的團隊研究發現,那些曾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成年人大腦,韋尼克區(主要負責理解口語)與前額葉的連接減少,而這兩個區域的連接越少,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就會越差。

與這項研究結果呼應的是,小時候常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的言語智商只有112分,比那些沒有類似經歷的人124分要低很多。

2018年,Teicher的團隊再次發現,言語暴力改變了兒童對感覺信號的處理回路,并且海馬體和胼胝體的體積都有所減少,使孩子的記憶能力、情商都受到影響,在Teicher看來,這種影響與目睹家庭暴力所造成的傷害不分伯仲。

不吼不叫,這3招管教孩子更好用

1.接納孩子

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如果我們用心中的完美標準去要求孩子,很容易因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情緒失控。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根據能不能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你一生都會認為它是愚蠢的。」

只有我們懂得接納孩子,理解孩子的不完美,看到他們的長處,才能與自己和解,也與孩子和解。

2.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作用往往是相互的,當我們沖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時,那麼孩子也會產生「負能量」,使彼此間形成對抗。

當我們發現孩子犯錯時,不妨引導孩子將情緒表達出來,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雙方進行一場理智的交流。

3.事后要及時道歉

很多家長吼完孩子也會后悔,但因為要維持自身的「權威」,只會用一種委婉的方式向孩子示好,而不是主動道歉。

然而,吼叫會對孩子帶來實實在在的傷害,一旦我們吼了孩子,就應該立即放下身段,事后及時道歉,告訴孩子自己剛才的做法是不對的,媽媽仍然愛你,下次會努力控制情緒,盡量給予孩子撫慰。

小編結語:

大部分人都有過童年被父母吼叫的經歷,也正是因此,有人說,「父母在等我們道謝,而我們在等父母道歉」。

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明白,孩子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麼完美,但他們卻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身的優點和長處,我們必須對他們平等相待,而不是動輒吼罵,造成一生的傷害。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