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小學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下面這四個習慣。
1.做家務習慣:
研究發現,相比于不做家務的孩子,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的成績平均要高出27倍。
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從小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后的就業率是15:1;可見,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方方面面都會很優秀,因為在做家務的過程當中,孩子既鍛煉了動手能力,也培養出很強的責任感和主人公意識。
2.守時習慣:
很多學習差的孩子都沒有時間觀念,寫作業的時候,不到晚上十一點鐘是永遠都緊張不起來的;守時是自律的開始,自律是成功的關鍵;守時的孩子不一定會很成功,但一定不會差。
所以,想讓孩子變優秀,首先得做個守時的人,規定好晚上十一點鐘就必須關燈睡覺,作業沒寫完也不要寫了,自己去跟老師解釋。經歷幾次后,孩子慢慢就能有了時間觀念,他就知道什麼時間該干什麼事了。
3.閱讀習慣:
大語文時代,平時不閱讀,根本不可能學好語文,這種「不閱讀」的弊端會在三年級之后慢慢突顯出來,到了中學后更是非常痛苦,學習上完全掉隊,想追都追不上。
要知道,大家要課堂上學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所以真正拉開差距的就是課外閱讀,是由知識的儲備量決定的。
4.運動習慣:
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孩子的大腦發育,所以愛運動的孩子都挺聰明的,而且身體素質也很好,這一點到了高年級后就會成為一個優勢。
尤其是在初三、高中這些重要的年級,學業壓力會非常大,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條件,恐怕很難支撐持續高強度的學習。
很多人覺得會讀書的孩子主要是天賦好,天賦不好怎麼努力也是白費,這其實就是在找借口。天賦只是占一小部分因素而已,成績好的孩子首先是因為習慣好,小學階段的習慣不僅決定了小學成績的好壞,也決定了孩子到中學之后的表現。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能一直有好的表現,那麼上面講到的四大習慣,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去嚴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