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孩子說:「我不想學……」
我幾乎是馬上回答「ok」。
然后緊接著問孩子,「為什麼不想學了呢?」孩子與大人吐露心聲,我們肯定要關心呀!
既然想讓孩子說得更多,就得順毛孩子。至少讓孩子知道我們和他一伙兒的。
如果孩子不想學興趣,我會尊重孩子的想法。但也會表示可惜,畢竟孩子之前付出了很多努力。也跟孩子分析利弊,再讓孩子做決定。
如果孩子不想學某學科,那就要順著孩子的話,挖掘深層原因,讓孩子理智對待學習。畢竟考大學看的是分數,可不看校園、老師……
[熊吉]如果孩子說不想學習……那也要「ok」先把孩子毛捋順。然后問他,「不想學習,你想做什麼呢?」和孩子一起交流交流。畢竟大人比孩子走得路多,看得稍遠。把自己知道的講給孩子聽。最終孩子會明白,他現在想做的事,如果想做好,離不開知識。所以還得好好學習。
所以,親子溝通時,千萬不要聽孩子說了「我們不想聽的話」,大人先炸毛。那這天就沒法和平的聊下去了。
作為媽媽,我的態度就是「我盡量滿足孩子想辦法,幫助孩子完成心愿」。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切實際或偏激,也不要馬上否定。而是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明白大人的態度。然后再引導孩子的想法走向「正確」的方向。
當孩子不想學時,不妨這樣做試試:
第一、孩子要明白學習的意義,提高學習興趣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意義是什麼?怎樣才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想要孩子能自主學習,這些問題一定要解決好。
為什麼要學習?
學習,并不是要讓你在此時此刻,成績考滿分,拿年級第一,而是像龍應台說的那樣:「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現在我們努力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
想想我們小時候的愿望,長大了想當老師、想做律師、想做警察......這些理性都只能通過學習來實現。
學習能幫我們實現心中所想,學習能幫我們獲得成功,學習能讓長大后的我們為社會做貢獻等等,當我們明白這些學習的意義之后,我們就能愛上學習!
第二、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有孩子也說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道理我都懂呀,可我就是不想做,沒動力。
如果孩子只明白學習的意義,卻沒有學習的動力,也只能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難以自主學習。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激發他的學習動力。
怎樣來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呢?這時候,環境因素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了。
家庭環境
現實中,這樣的家庭有不少:父母苦口婆心,教育孩子要認真學習,努力讀書,而這些父母自己卻常年混跡于麻將桌上,或者是低頭族,手機不離身。
有這樣的家長,孩子又怎麼能完全靜下心學習呢?
所以,我們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作用,首先父母是一個愛學習、愛工作的人,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教育專家說:「小孩子會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棄督促的責任。」
我們必須明白,好多事,孩子不堅持,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夠堅持。
讓孩子堅持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長陪著他一起堅持。
最好的示范,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