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孩子之間的攀比,我們會認為孩子之間一般就是比玩具,嚴重一點兒就是比家里的房子,父母的車子和自己的零花錢。
如果您還這樣認為,那真的是「out」了!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攀比的內容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很多新型攀比正在孩子們之間興起,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
01比電話手表
寧寧最近一直和父母鬧著要將電話手表換成某個品牌的。媽媽表示不理解,孩子的手表是開學剛換的,花了好幾百,怎麼剛買就要換?
和其他媽媽一聊,寧寧媽才知道,原來只有那個品牌的手表之間才能加好友。
晶晶媽也表示,自家娃也在要求換最新款的手表,說別的同學帶的都是最新款,自己帶著老款太丟人。
為了方便聯絡孩子,保護孩子的安全,電話手表幾乎成為了孩子們的標配。然而隨著電話手表的更新換代,功能越來越多,手表變成了孩子們之間互相攀比的對象。
我的可以拍照、我的可以聊天、我的能養寵物、我的能互加好友......
眼花繚亂的功能,讓孩子們趨之若鶩,恨不得自己天天帶的都是最新款。
02比生日聚會
瑤瑤在一所私立學校上學,前幾天參加了好朋友的生日聚會,真是大開眼界。原來前好友的生日聚會竟然是在迪士尼包場的,米老鼠等卡通人物紛紛到場為孩子慶祝生日,好友的爸爸媽媽還給所有的小朋友準備了昂貴的玩偶手辦做回禮。
瑤瑤表示特別羨慕,也嚷著要去主題公園辦生日聚會。
父母對孩子的生日都很重視,也希望給孩子舉辦一個難忘的生日聚會,無可厚非,可是辦著辦著,就變了味兒。
以前都是家庭聚會,現在動不動就是酒店,主題公園;
以前孩子贈送的生日禮物就是自制的小卡片,講究的是禮輕情意重,可是現在呢?動不動就成百上千,更夸張的還會送奢侈品牌。
比生日宴會的場地和規模,比收到的禮物數量和價格,成為了孩子們暗自較勁兒的地方。
03比鞋子
如果說女孩們之間喜歡攀比生日聚會, 那麼男孩之間喜歡攀比的大多是鞋子。
學校要求孩子穿校服,的確避免了孩子之間攀比名牌服飾。可是誰能想到,品牌攀比的陣地已經從服飾變成了鞋子!
朋友家的孩子涵涵前幾天要求媽媽給自己買一雙兩千多的鞋子,為此還在家里鬧了一場。
我這才知道,原來孩子之間,特別是中學生之間,特別喜歡比鞋子,品牌、款式、價格、品牌、限量版......都成為攀比的內容。
涵涵就因為自己穿了一雙幾百元的國貨,被同學嘲笑了。
甚至通過看腳上,判斷同學的家庭經濟水平,成為了孩子之間的潛規則。
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正常嗎?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在上世紀就提出過一個「社會比較理論」, 他指出人們習慣于在缺少「客觀評判標準」的情況下,「用別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以此來評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評價的可信度。
有調查就指出: 攀比是孩子比較常見的行為,且攀比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增加趨勢。
所以,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不正常的則是,孩子比較的內容和對象。
比電話手表的款式,比生日宴會的規模,比鞋子的品牌價格,這種物質的攀比,讓孩子孩子很容易在比較中迷失自我,價值觀出現偏差。
多家長抱怨孩子「比吃比穿,為什麼不比比成績」。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在很多事情上,他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很容易被周圍影響,很容易憑著直覺做事情。
那麼在教育中,父母就要發揮出作用,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和價值觀,避免這種虛榮攀比的心理和行為。
1、正確引導攀比的內容
當孩子出現攀比行為,家長不要粗暴地用一句「你怎麼不比比成績」懟回去。
這樣的回復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委屈,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孩子不僅不會理解,反而會對父母產生諸多抱怨,甚至是怨恨。
如果孩子的要求在家庭可承受的范圍內,或者比較合理,家長其實可以選擇適當滿足。
但是如果孩子的要求比較過分, 家長也應該嚴辭拒絕,并和孩子進行正確的溝通,不要一味批評孩子,責備孩子,而是應該告訴孩子無法滿足的理由,和孩子說明這個不合理要求帶給父母的壓力和負擔。
同時, 多表揚孩子的優點,提高孩子的自信,多給孩子輸入正能量,積極向上的觀點,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和認知。
2、家長要以身作則
李玫瑾教授在談及「如何看待孩子攀比車房」話題中曾指出: 孩子所有的表現基本上是一個折射,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范。」
有的父母喜歡和朋友同事之間攀比房子、車子、旅游地、包包等等,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就有了物質攀比的心理。
想讓孩子不熱衷物質攀比,家長先約束好自己的行為,做好孩子的榜樣。
3、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曾看過一個這樣的視訊,
小男孩因為沒有穿AJ鞋被嘲笑。面對嘲笑,男孩并沒有自卑,反而說了一段讓人佩服的話。他說
「鞋子只是用來穿的,遲早有穿不了的一天,自己雖然穿的是過時的鞋子,但是因為自己喜歡鞋子的配色。」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是穿什麼牌子的鞋子和衣服,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你是否具有用自己的智慧,知識和能力去啟發別人,引導他人的能力。」
不要為了用「哭窮」來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不要用溺愛來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孩子才能不自卑;
培養孩子正確的認知,孩子才能不在意;
豐富孩子的頭腦,提高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孩子才能不被眼前的攀比迷惑,而是看到更高的層次和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孩子的品行,思維和行為都是在父母的教育下成型,注重價值觀的培養,孩子才能更加從容淡定,找到真正應該攀比的內容。
面對孩子的攀比,父母若是一味放縱,孩子就可能變得貪婪虛榮,若是一味打壓,孩子可能變得自卑膽怯,甚至怨恨父母。
正確面對攀比,正確引導攀比,將攀比轉化為一種向上的力量,這才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重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