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想吼孩子怎麼辦?4招教你不吼不叫簡單有效

Wendy媽 2022/11/21 檢舉 我要評論

「誰小的時候沒有被家長吼過,不是照樣過來了嗎?」說這句話的家長是因為心里一直住著一個「完美小孩」,覺得小孩子就應該向著他理想的方面發展,于是在發現他不聽話時,就會用吼叫的方式去教育。

可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是效果不佳,孩子下次依舊還會犯。對父母而言,吼叫孩子只是一分鐘,可卻會給他帶來一生的傷害,是應該好好想想要怎樣用心教育了。

當孩子在墻上亂畫畫時,父親無可奈何,朋友如此做立馬解決朋友到家做客,三歲孩子在墻上亂畫畫。父親告訴孩子,「你不準在墻上畫畫。」孩子卻不聽繼續畫。父親再次對孩子說到:「你給我再畫試試。」孩子聽了反而畫得更起勁了。

場面似乎有些尷尬,朋友安撫住快要發脾氣的父親,拿了一張紙遞給孩子,說到:「墻不是用來畫的,紙才是用來畫的。」孩子很高興的接過紙張,坐在板凳上畫了起來。

這個簡單的案例可以看出很多時候小孩子不是故意犯錯,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大人在這時卻不會想這麼多,直接進行吼叫式教育了。

吼叫式教育,效果微乎其微,當孩子不聽話時,媽媽不妨這樣試試。

1、對孩子的要求,言簡意賅

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是沒有執行力。

為什麼很多在家不聽話的孩子到了部隊都變得很服帖?

不可否認,主要原因是軍隊最講紀律規矩的生人社會,講究一切行動聽指揮,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服從命令不行。

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簡單明了,堅決干脆,從不拖泥帶水,絕不夾雜與任務無關的情緒。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讓孩子收拾書包,一種方式是每天都在發生的碎嘴子,把要求和夾槍帶棒的數落攪和在一起:

「我跟你說幾遍了,一個小姑娘整天邋邋遢遢的,自己的書還亂扔。自己不知道自己應該收拾嗎?」

這樣的話聽在耳朵里,誰都逆反,想做也懶得做了。

還有一種方式是只談要求:「一會兒就要吃飯了,你只有5分鐘的時間收拾書包了」。

相比之下,如果我們是孩子,是不是更愿意執行呢?

所以,我們在牢騷抱怨孩子不聽話時,要注意到孩子就是我們的鏡子,孩子的問題映照出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得反思自己說的什麼話,說話的時機,說話的場合,說話的方式,說話的語氣語調,都能讓孩子樂于接受嗎?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孩子,我們會聽話嗎?

家長和孩子說話,一定要提前化解掉負面情緒,過濾掉數落指責的沖動,就事說事。而且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定要是正面的,具體的,可執行的,能落地的,可驗證的。

2、對孩子的批評,就事論事

不要因為一件小事就評論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更不要責怪和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貶損和嫌棄。這樣孩子會陷入自我否定,變得自卑。

大家想一下,我們成年人都有犯錯的時候,要是我們不小心把杯子碰倒了,被別人指責:「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真是一事無成!」

我們會承認嗎?會開心嗎?會自信嗎?

另外批評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錯在了哪里。很多時候大人會覺得說給孩子說了,他能聽得懂嗎?

你只要說的方法對,他一定聽得懂;只是表達孩子蠢,孩子不能改變,這次改了下次還會犯。

要告訴他到底錯在哪,講具體的事兒,并且不要羞辱和對孩子的人格作出評價判斷。

比如孩子亂丟垃圾了,不要說:「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啊,乖一點行不行」,這話太泛了,孩子聽不懂,說這些無益于孩子的改變和成長。

直接說:「寶寶,不要扔垃圾。」孩子就會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3、犯錯時,給孩子一個指導性選擇

比如關于不做作業就看電視這件事,不妨跟孩子說:

作業不做完就看電視是不對的,現在給你兩個選擇,一是5分鐘后坐到書桌前好好寫作業,以后還能每天看1個小時電視;二是現在可以再看2個小時電視,但是之后一周都不可以看電視了。自己選擇!

4、最關鍵的,父母要學會放下身段

情緒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影響力,極具感染性。父母常常大發其火的話,孩子也會漸漸變得沒有耐心,不僅對父母抵觸、叛逆,對同齡人也不會友好,不會人際交往。

父母只有在控制自己情緒的狀態下,才有耐心去傾聽孩子犯錯后的解釋,才有足夠的理智去開導孩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