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現象」有多可怕?成績下滑只是開始,小學六年都會被拖垮,家長別不重視。
天天在剛上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非常好,經常都是全班第一,這讓天天的媽媽深感驕傲。
但是,自從上了三年級之后,天天的成績就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一開始,天天媽媽認為是偶然現象,可能天天發揮失常導致。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天天媽媽發現,天天的成績是「穩步下降」,而不是什麼偶然事情。
那麼,是什麼導致天天成績下滑呢?
教育專家:「三年級效應」。
意思就是,很多孩子都出現了這種「一二年級學習好,三年級學習成績驟降」的現象,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三年級的課程難度增加:
小學教育中,一二年級的知識內容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屬于一種純粹的基礎知識教育,教育類型很簡單,主要是知識的積累。但是到了三年級就不同了,開始涉及到學科特點,比如學科思維、進階知識點等等‘
2、三年級的課程數量激增:
三年級的教學科目會增加,比如英語就是三年級開始加入教學大綱的。這就會導致孩子所面臨的知識類系變多,影響到孩子固有的學習狀態,如果孩子適應性差,就可能會受其累。
3、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
一二年級的知識點較為簡單,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毫不費力,就算是上課有時候不認真聽講,學習成績的變化也不明顯。這就會導致孩子累積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但偏偏還難以發現,直到三年級時,課業、知識逐漸加重,不認真聽講或是學習會讓成績波動較大,這種壞習慣的影響才會明顯起來。
那麼,父母做些什麼,能夠減少或是消除「三年級效應」呢?
不要強迫性地給孩子報班,不要超前學習。
不要徒增學習負擔,不要干擾學習狀態。
不要責罵孩子,做到多勉勵、多支持、多引導。
不要實施「監管式」學習,而要讓孩子養成「主動式」學習。
多關注孩子,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包括但不限于學習問題、性格問題、心理問題、情緒問題等。
勞逸結合,學習要的是效率,不是學習時間長就一定比學習時間短更好,疲倦狀態下并不適合學習,甚至還會激發孩子的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