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提及:父母親自撫養比你給他提供豐富的物質來得更重要。
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90后,聽到這句話有點心酸和無奈:
心酸的是: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小時候常年見不到父母、看到別人都有爸爸媽媽陪著,羨慕的時候只能委屈地躲在被子里哭;
無奈的是:當我成為父母后,又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職場媽媽,多掙錢,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將來成為孩子的榜樣……。
在看過眾多育兒書籍、聽過育兒專家講座后,該在家帶娃陪伴孩子成長還是出去工作,似乎找到了答案:如果不是養不活孩子,那麼在孩子3歲前盡量自己帶,因為3歲前這3樣「東西」,只有父母才能給、才給得了。
第一樣東西:對孩子的「心理控制權」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依戀關系」。什麼意思呢?通俗點來說,就是: 誰在孩子3歲前主要撫養孩子,誰就掌握了對孩子的「心理控制權」。
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孩子在害怕的時候找的是這個「和他建立依戀關系的人」; 孩子遇到挫折難過的時候,支撐他勇往直前的是這個「和他建立依戀關系的人」; 孩子將來叛逆、誤入歧途的時候,能把孩子拉回正軌的也是這個「和他建立依戀關系的人」。
這個人是孩子內心最柔軟的存在,孩子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和想法,但是這個「和他建立依戀關系的人」他就在乎。
如果作為父母的你,沒有和孩子建立「依戀關系」,那麼長大后你就失去了對孩子的心理控制權。等他到了叛逆期、不聽話、和你對著干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哪怕你跪下來求他,他照樣「九頭牛拉不回來」,更別說乖乖聽你說話了。
第二樣東西:習慣
老人固然是愛孩子,畢竟有著天然的「隔代親」。愛孩子是一碼事,但愛的方式對錯又是另外一碼事。縱觀身邊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多有三種情況:
自理能力欠缺,明明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喂飯、追飯; 性格比較嬌慣,在說話以及社交方面,比較沒規矩; 坐不住、愛看電子產品、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習慣欠佳。
過度溺愛孩子,是老人帶娃最值得「詬病」的地方。正是愛得「太過」,沒有規矩,就容易把孩子的性格習慣帶「偏」。
父母愛孩子,但他們知道什麼樣的愛「才對孩子未來人生好」
老人和父母一樣愛孩子,但卻不會無底線地慣著孩子,這一點上幼兒園后家長就能深有體會。老人帶的孩子和父母自己帶的孩子真的不一樣,父母自己帶的到了幼兒園有禮貌、自理能力強,適應能力更好。
父母帶孩子,更會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多數爺爺奶奶的愛如同「蜜糖」,孩子當時吃著開心,吃久了卻傷牙。父母自己帶的孩子,孩子的人生的規則體驗感可能會比較難受,常常是喜歡吃的媽媽不讓、喜歡干的事媽媽不準,但作為父母才清楚,不準不讓是為了孩子未來「好」,人生不是什麼東西「想要就能有」的。
第三樣東西:自信+底氣
龍應台曾在書中這樣寫道:父母是有有有效期的,一旦過期了,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為人父母,在孩子需要你的年紀你沒有陪伴、沒有愛、沒有親自撫養;等孩子大了、有能力了、不再需要你了,哪怕你付出再多,也走不進孩子心里。這不是雞湯,是現實。
也許你會問:奶奶爺爺帶的孩子就沒有自信、沒有底氣了嗎?答案肯定是:不一定。但是我們縱觀身邊的例子,那些被爺爺奶奶帶大、父母常年沒有陪在身邊的孩子,他們長大后多伴有自卑、膽怯的性格特點。
為什麼父母親自帶的孩子更有自信?
老人帶孩子,多是講究吃喝拉撒,而父母帶孩子,除了吃喝拉撒,他們會把自己睡覺做事之外的全部時間花在陪孩子互動上,用無聲的語言進行親子感情交流; 母子心連心,被媽媽哺乳、哄睡的孩子,更具有安全感,這是自信的來源; 父母帶孩子,更愿意融入孩子的世界,從他們的認知進行交流,孩子學得更多; 父母育兒觀念較為先進,知道怎麼合適且合理地夸孩子,增加孩子自信; 從小生活在父母的陪伴關愛中,孩子獲得的成長力量大多是正面積極的,這類孩子身心發育更健康、性格自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