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孩子需要自由,在自由中更容易釋放天性、獲得獨立和自信
專家說,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參與干涉、要讓他們自己掌握時間觀念
專家還說,孩子不能批評打罵,要讓他們在積極鼓勵的環境中自信成長
我信了,我也做了,可是結果好像根本不按劇情發展呀!
專家說孩子要自由,我給了自由后,孩子越來越丟三落四了
女兒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有段時間根本適應不過來,每天小學放學路過幼兒園時,總哭著鬧著要回幼兒園上學,由于幼兒園基本上就是 快快樂樂地玩了三年,到了一年級需要書面學習的時候就有些 力不從心了,光是姓名、和班級這幾個字就練習了半月有余。
正當焦慮不堪的時候,「讓孩子快樂學習」的 清一色言論深深地駐入內心,我也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學習太過 焦慮了,如果一年級就逼著每天不斷寫字練習,只會讓孩子提前進入 厭學階段,于是我聽專家言論放給孩子 學習自由,女兒回家后基本上都是自己去安排時間。
漸漸地,我發現自由中的確是可以釋放天性,不過是「玩」的天性,好不容易自由的野丫頭,也更像是脫了僵的野馬一樣在草地上 自由自在狂奔,學習桌永遠是 亂七八糟,依稀記得,一年級上學期不是忘記背書包、就是忘記裝書本,放學回家后的時間安排,也是「玩」排在第一位、學習永遠排在后面。
再回到學習的問題上, 丟三落四是常態,也成為了學習路上最大的 絆腳石,明明已經算出正確答案,等到下筆去書寫的時候就是另一個意思了,曾經的我也懷疑過,女兒可能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但理智想想很快便否定了這個 想法,畢竟論起看過的動畫片、玩過的游戲、或者聽過的口頭禪,那幾乎就是 過目不忘的記憶力了。
所以,為了驗證這個結論,我特意把當時難學的拼音朗讀記憶,改成了兒歌記憶、游戲闖關記憶、以及卡片記憶,經過事實驗證后發現,記憶能力在 輕松而富有想象空間下更容易被激發,比如,富有彈性和發揮空間的益智游戲訓練就有著 寓教于樂的作用,同時也是專家們提倡的 快樂教學理念。
專家說寫作業不能干涉,不干涉后,作業經常寫到深更半夜
不寫作業時還能母慈子孝,女兒也是懷里貼心的小棉襖
一寫作業時就能雞飛狗跳,幾句話就能把你氣得整夜無眠
就是當下教育環境里父母們嘔血總結了,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表示「輔導孩子寫作業太難太苦了」,這個時候專家們「寫作業為什麼要陪」的 清一色總結,讓人聽了甚是道理,是呀,孩子寫作業為什麼要陪呢?越陪越容易產生 依賴性,況且,寫作業這種 聚精會神的事情也不能受到干擾。
于是,我聽取了專家們的建議:絕對不干涉孩子寫作業
可是,幾個星期下來后,我發現寫作業效率太低這件事,父母參與的 思路干擾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孩子自身面對學習的態度,在不干涉女兒寫作業的那幾個星期里,雖然寫作業不用再 催促嘮叨了,可是作業幾乎天天都寫到深夜,終于有一天老師給我打電話了,她告訴我:「你女兒最大的問題就像是心不在焉,別人一節課能寫完的作業,她非得寫兩節課」。
這樣一聽,可不就是孩子在家真實的寫作業情況嗎?不過,比起兩節課寫完的作業,其實我更無語寫到深夜的 拖拉磨蹭,那一次和老師溝通后我也深深地意識到了,其實孩子目前的狀態并不是陪不陪寫作業,而是缺乏端正的學習態度。
要知道,看重學習的孩子,哪怕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也知道把書包里的作業完成,這就像是我們每天帶著公文包工作,骨子里不能忘記回家要把未做完的計劃完成一樣,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態度!
專家說孩子不能批評打罵,每次都鼓勵,結果成績一次比一次差
經過幾輪和孩子面對面的教育方針后,我也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教育孩子沒有統一的方法,這就是一條 學之不盡的二次成長之路,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走過的路比孩子吃過的飯還要多,在教育孩子時也總覺得「 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
我就是這樣一位家長,起初孩子每做錯一件事情,或者一些事情做不好的時候,總是 喋喋不休地傳授著自己的經驗,有時候孩子聽得不耐煩、自己反而被刺激得更焦慮了,于是我聽了專家的話,不參與干涉、也不批評打罵孩子,勵志為女兒建立一個 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
以至于,每當女兒做錯事、甚至考試不理想的時候都盡可能地鼓勵,可是鼓勵多了,發現孩子有些 安于當下的感覺,比如,早上起床晚了會說「遲到就遲到吧」,考試考差了會說「沒考好就沒考好」,安于當下的 懶生活讓我漸漸回歸現實,原來放手教育并不是真正放手,教育孩子和學習教育也是相互 扶持關系,缺一不可!
為什麼說教育孩子和學習教育之間缺一不可?
一個9歲小女孩回家告訴自己的母親:「媽媽, 老師說,讓你把刷視訊的時間騰出來教我練練字」
母親聽后有些不耐煩地回答:「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字寫不好就多練習,別人練5遍你練10遍,別人寫30分鐘、你就寫1小時,我就不相信寫不好」
女兒聽到后有些委屈了,低吼著說「你每天就知道說練習、練習,憑什麼你回家就躺著玩手機,我就要不停地學習、寫作業,你不管我,當初干嘛要把我生下來」
一番話后,母親被說得啞口無言!
與此同時,女孩的心聲吐露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孩子需要陪伴!
當然,這里的陪伴并不是回歸盯著孩子寫作業、扶著孩子走路的時時監督,而是做孩子成長里的 引路者、榜樣者,這也是為什麼提倡大家要把教育孩子、和學習教育融為一體,每一個孩子都是初成長、每一位家長也是初為人母,在教育和學習這條路上大家都是 初學者,更需要像合作伙伴一樣 攜手前行、并肩作戰。
請記住,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己自律,因為你會輸!
家長如何跟孩子像合作伙伴一樣攜手前行、并肩作戰?請記住,永遠不要去指望孩子自己會自律:
首先,學習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責任
其次,細心認真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礎
最后,長情的陪伴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綜上所述,其實都在圍繞著一個主題循環著,即為孩子自律,不管是 學習態度、認真做事,還是父母 長情陪伴帶來的安全感,這些大的主題都在某些細節方面影響著孩子的自律,自律即為態度,也是學習成長和未來生存 不可缺少的一種能源輸出。
細數身邊每一個優秀孩子,不難發現他們身上都有著明顯的自律特點,而自律這東西又比較 稀少,想要將其抓住必定要掌握一些技巧與方法,就拿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來說,家長與其糾結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倒不如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自律習慣, 自律=自立,同時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
不過,從放手給孩子自由、不干涉寫作業、以及不批評打罵這三件事的體驗后,我意識到,在孩子自律這條路上永遠不要指望他們自己去自覺,因為會輸的永遠是家長,一方是自律這種近乎完美的東西 可遇不可求,另一方面也是孩子的 心智發育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誘惑。
而在自律成長這條路上,孩子不是需要父母這個 時時督促的監護人,而是需要一個可以充當 方向感、安全感的人生導師,父母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任老師,其 責任之大、影響之重,每一位家長都應當作為教育里的座右銘,因為成長中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模仿家,父母的 一舉一動都可能會成為某個習慣、某份性格的形成。
那,家長如何做好成長里的第一任老師,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呢?
√說教不如親身示范,將方法立于孩子面前,更容易掌握方法、積累經驗
√從一顆種子開始,陪著孩子在種植中慢慢體驗時間、生命、和責任
√和孩子來一場有勝負感的馬拉松比賽,在賽跑中感受時間的重要性
√家務活要讓每一位成員都參與進來,在分工明確中獲得協作、勞作、和責任感
√陪孩子一起堅持每天閱讀,閱讀是學習的最好營養劑,也是自律的好書友
√孩子當老師、家長當學生,互換的師生角色,會給孩子帶來更自信的成長體驗
√遇到問題要一起商量出主意,不要太強勢地把自己的思想決定,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說話時認真聽,在被尊重、被傾聽里,更容易獲得獨立人格、積極思想精神
√每隔一段時間和孩子交換一個小秘密,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又可以成為閨中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