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不住」和「坐得住」的孩子,小學后差距明顯,家長要正確引導

Wendy媽 2022/11/18 檢舉 我要評論

小侄子幼兒園的老師發來信息,說小侄子上課老是跑來跳去,嚴重影響了老師正常上課秩序,甚至在跟孩子聊天后,前面都答應好好的,后面就忘記了。

為此我嫂子都不知道該如何去跟孩子溝通,這種話在小班的時候就說過了,那時候覺得孩子小,好動是正常的,沒想到都大班了還這樣。

確實,作為家長我們在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都見過這些孩子,尤其是在公開課時,都那麼多家長在場了,他們還是如此「活潑亂跳」,要不是有家長在場,估計老師要讓他們坐到某個角落去了。

同樣的,有些孩子就是乖,非常安靜地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不會這里摸一下,那里講一下,跟「坐不住」的孩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麼,這兩種孩子在讀小學后會有什麼差距呢?

首先,成績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為幼兒園的時候沒有考試,所以有什麼差距是看不出來的,而且孩子在幼兒園坐不住多數大人覺得這只是好動,沒有學習的想法,等到了小學后孩子自然就坐得住了。

錯了,幼兒園坐不住,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照樣坐不住,因為良好的上課習慣沒有養成,小學的老師可沒那麼耐心去勸你坐好,一節課就那麼點時間,你聽得進去就聽,聽不進去下課后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然后,在小考的時候成績的差異就出來了,經常坐不住的孩子就落后那些坐得住的孩子,而且這不是一點點,是拉開距離那種。

其次,個人能力存在差異。

我女兒班上有個男孩子屬于坐不住那種,上課愛說話就算了,就連在學校吃個午飯都安靜不下來,偶爾還要老師幫忙喂幾口,要不然他只顧著找人玩,到了下午就跟老師喊餓。

聽說老師跟這個孩子的家長溝通過,他媽媽說從幼兒園開始就這樣,帶去檢查也不是多動癥,就是坐不住,但在家里看電視就挺安靜。

而那些坐得住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的自理能力就比較好,午飯時間除了安靜吃飯還很配合老師幫忙維持秩序,平時也不會動不動要老師幫忙做點什麼事情,比如:鞋帶不會系、水壺沒水了、作業本沒有帶來。

最后,秩序感差老師很是無奈。

小學階段的老師比較看重的就是課堂秩序,只有學生安靜聽課,成績和其他方面都能很好跟上,老師對上課坐得住的學生也很喜歡。

但是,總有一些坐不住的孩子,任由老師怎麼說,他們在上課的時候要麼自己玩要麼找別人玩,即使讓他們坐在了老師眼皮底下第一排了,他們還是有能力去干擾別人。

差不多每個班上都有這麼一兩個孩子,而且以男孩子居多,為什麼女孩子就很少,基本沒有呢?這就跟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坐不住」有很大關系,很多父母覺得男孩子坐不住是正常的,男孩子都是調皮的,等以后就不會了。

就是父母有這個想法,孩子才會更加坐不住,以至于到小學一年級了還保持著坐不住的習慣,非得要到三年級稍微懂事了才改過來。

但是,這時候改過來就有點晚了,因為一二年級是打基礎和養習慣的階段,這兩點沒弄好,到了三年級就很難跟上其他同學,除非是特別聰明的孩子。

對于孩子「坐不住」,家長要怎麼辦呢?

1、孩子在幼兒園坐不住,家長不能覺得這是正常的就不管了,要想想為啥別人家的孩子坐得住,所以我們要經常提醒孩子,上課要認真、要安靜得坐著,等下課了再玩。

哪怕孩子一次兩次還不愿意改,我們還是要繼續告訴孩子,說得多了自然就聽進去一些。

這麼做不是希望孩子要多乖,主要是為小學一二年級的「坐得住」打好基礎。

2、孩子坐不住可能跟專注力有關系,我們要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這就需要從小慢慢培養了。

比如:跟孩子一起玩搭積木的游戲,孩子的童年也不能缺少了一款積木,要知道一百次的重組就有一百次的動手。

玩積木的好處:

提高智力:在搭建過程培養了孩子的想象力 鍛煉動手能力:搭建積木需要親自動手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場景,孩子的雙手得到鍛煉,對手部發育有很大幫助 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完成一幅作品可不是隨便擺弄,需要多方位配合,除了思考還訓練了手和眼睛的協調能力 培養專注力:搭積木需要耐心完成,無形中就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在今后的學習中是有很大幫助的。

總之

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很多習慣都是在幼兒園「帶」來的,孩子坐不住我們要正確引導,不能放任不管。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