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后,都在想什麼?看完好好愛他

Wendy媽 2022/08/25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被吼后沉默不說話,不是說你的教育多有效,而是他們愛你勝過愛自己。

所以,抱抱那個被吼的孩子吧 ,因為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我讓你把電視關了,你聾了嗎?」

「這道題都做了多少遍了還錯,笨死你算了!」

「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生了你來折磨我!」

......

每晚八點,這樣的聲音都會準時從隔壁響起。

之前我問過鄰居媽媽,你總是這樣吼孩子,不擔心他心理出現問題嗎?

而她卻說:

「我家孩子臉皮厚著呢,每次吼完第二天照樣笑哈哈,而且還能聽話好幾天。」

媽媽像是掌握了拿捏孩子的「法寶」一樣,一臉得意,而我聽完尷尬又難過。

曾經我也這樣吼過兒子,每次吼完后,兒子一聲不吭,不哭不鬧,還變得更聽話了,所以我也從未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我在兒子的作文里看到我吼他的全過程以及他內心的掙扎,我才意識到曾經的自己有多麼不堪,兒子是多麼的無助。

想起資深國際記者周軼君說過一段話:

「我走了一圈國家,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發,就是要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

因為一旦情緒爆發出來,你后面說再多的道歉都是沒有用的,你看他默不作聲,其實好多東西都在心里。」

孩子被吼后,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麼?

看完今天的文章,希望回去你能多抱抱那個曾經被你吼過的孩子。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演員小陶虹曾在節目中分享過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上的牛奶,她沖上去就朝著女兒一頓吼,「你怎麼回事啊?」

女兒當即一哆嗦,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女兒的表情,瞬間讓她意識到自己錯了。

當她后來走過去抱住女兒時,女兒才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大哭了出來。

李玫瑾教授曾說:

「父母發火時,孩子的那種害怕,就像是被幾只老虎逼到了墻角。」

他們大都在想:

媽媽一定不愛我了吧!

她又對我發火了,時不時用手指頭戳我腦袋,像個「怪獸」一樣想把我吃掉!

我害怕極了,要怎麼樣才能讓媽媽不生氣呢?

我們總說父母愛孩子,但其實,孩子更愛我們,也更渴望得到我們的愛。

你吼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但他會活在不被愛的恐懼之中,變得聽話,不過是他「求愛」的一種方式。

想要以此確定,只要他聽話,你還會愛他,不會討厭和拋棄他。

「我為什麼這麼差勁?」

在知乎上,一位匿名網友的分享,令人動容:

「父親脾氣很不好,常常莫名其妙地沖我吼,我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害怕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被吼,長此以往導致我非常敏感。

一旦他人的態度有變化,就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覺得自己總是低人一等,不配得到愛。」

這個世界上只有孩子,不管你怎麼吼、怎麼罵,都不會影響他愛你、黏你,但他會放棄愛自己!

當父母動輒吼罵孩子,孩子的直觀感受其實就是:我不行,我不對,我是差勁的。

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不敢表達,不敢反駁,受到委屈也默默忍受。

在電影《你是好孩子》中,彩音就是這樣的存在。

她喜歡唱歌,但只動嘴不敢真的唱出聲音來;

別人搶奪了自己的嬰兒車,她也不敢為自己辯駁;

打破一只碗,就恐懼地抱頭痛哭。

語言看似毫無殺傷力,但有時候也會變成一把兇器。

當孩子聽到那些傷人的話,80%的孩子會憤怒反抗,但他們的矛頭往往指向的不是父母,而是會對準自己。

「她在說什麼,為什麼我什麼都聽不見?」

德國有一本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生動刻畫了孩子被吼后的內心世界。

他們在被吼時,其實內心早已四分五裂,大腦也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

這樣的他,身體本能地產生自我保護機制,根本無法接收父母的信息,更何況思考自己的行為并做出改變呢? 

時間越久,被吼得越多,內心也越麻木,甚至產生了抗吼免疫。

父母卻誤以為一次吼、兩次吼不管用,又開始提高聲調、變本加厲,事實上孩子的內心早已封閉,聽不到你的聲音。

樊登老師曾對這種情況進行過解釋:

「有些孩子你看他沒有反應,其實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傷害,所以把它打壓到了潛意識中。」

看似毫不在意的外表下,其實是深度的「自我麻醉」。

「惹不起,我躲得起!」

還有些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了,干脆破罐子破摔,雖然滿心不服,卻懶得反駁。

為了讓吼罵早點過去,他們選擇了暫時屈服,但其實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問題。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指的是在持續且高度的刺激下,引起心理的極度不耐煩,從而產生逆反心理的一種現象。

最簡單直接的反應就是自動屏蔽掉這種「噪音」,表面不說話、不反抗,但是內心卻是抗拒的、封閉的。

嘴上說著「好好好」,潛台詞卻是「你是媽媽,我惹不起,但我躲得起」。

久而久之, 就容易發展成自卑懦弱的性格,遇事就逃避、推卸責任;或者變得自大狂妄,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和建議。

朋友小敏就是這樣,她在父親的怒罵中長大。

工作后,做事唯唯諾諾;一遇到問題,就逃避、推卸;老板給她提改進意見,她表面上應和,私底下卻瘋狂咒罵。

跟她接觸過的人都說:「這人不壞,但不值得信任。」

正如一句老話所說,孩子性格中的每一種缺陷,其實都是童年埋下的禍根。

活在吼罵下的孩子,就像是折了翅膀的鳥,看似正常,但依舊殘缺,無法飛翔。

「你除了會吼我,還會干啥?」

樊登曾說:

「孩子被吼后能和你和好的原因,不是你的教育方法多有效,而是因為孩子愛我們遠勝過我們愛孩子。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絕對純天然的東西。」

當你在吼孩子時,實際上已經是在拿你們的親子關系做賭注。

你贏了,會消耗掉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輸了,也會失去在孩子面前的權威和影響力。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的留言,很受感觸:

她兒子今年12歲,昨天又沒忍住吼了孩子,原因是她讓兒子吹完頭髮再睡覺,可兒子非是不聽,她擔心兒子感冒,一著急,上來就吼了孩子幾句。

以往孩子被吼后,都乖乖的聽話照她的意思去做,也不會有什麼不滿,但這次被吼后,兒子卻默不作聲,連著好幾個禮拜都沒有搭理她。

她想要質問,于是又忍不住對孩子大吼。

沒想到兒子卻說:

「你到底要我怎樣啊,頂嘴不行,不說話也不行,你天天除了對我吼,還會做什麼?」

一句話,直扎內心,這時他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在孩子心里早已經這樣一無是處。

孩子在年紀尚小時,我們發脾氣,孩子不會覺得是爸爸媽媽的錯,而是會在內心自責,覺得是自己不好,才惹怒了我們;

但進入青春期之后,父母的吼罵就會激起他們的不滿,你每吼他一次,你的形象在他那里就會減十分,最后連僅有的信任都會消磨殆盡。

所以說,吼孩子,只會顏面盡失,最后換來的也只會是孩子對你無能地嘲笑。

「你不讓我做,我偏做!」

有些心理較強的小孩,面對父母的吼罵,雖然嘴上不說,但內心在暗暗較勁。

這種孩子,往往父母反對什麼,他就去干什麼;父母越不希望怎樣,他就越要活成父母討厭的模樣。

簡而言之,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從父母那里拿回屬于自己的力量和掌控權。

曾聽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來自江蘇少管所的一位少年李亮(化名)。

他自述,小時候父親脾氣很不好,經常對他大吼大叫,有時候說錯一句話都可能迎來一頓怒吼。

剛開始他很害怕,不敢回嘴,但后來,父親越吼,他越叛逆,父親說「東」,他偏要做「西」。

到了國中,便開始自暴自棄,沉迷網絡游戲,心想:「反正我做什麼都不對。」

最后,不僅荒廢了學業,還因為被朋友大聲吼罵,勾起了兒時回憶,連捅朋友三刀,毀了自己的一生。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指出: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訓斥、責備和命令,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上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這類孩子會更早地進入叛逆期,情緒管理差,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往往還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所以,吼叫孩子的后果,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我恨你,我會讓你后悔的!」

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被罵后不說話的孩子都在想些什麼?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我恨他們,我會想著報復。」

電視劇《老爸當家》中的杜杜,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父母離異,杜杜跟著爸爸生活,但爸爸對她卻奉行著吼罵式的教育,經常對她大吼大叫。

有一次,杜杜在家里換鞋時,不小心碰到了懷孕的后媽,爸爸看到后二話不說又一頓吼。

委屈的杜杜,跟爸爸大吵一架后離家出走。

出門后,遇到一個男生,對方三言兩語她就跟著人家去了酒吧。

喝得醉醺醺時,想到爸爸為了懷孕的后媽罵她,便自暴自棄地說,「不就是生孩子嗎?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不了我也給他懷一個!」

就這樣,一個16歲的女孩,以賭氣懷孕的方式報復了爸爸的吼罵。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有些心疼那個小小的人兒呢?

那就回去多抱抱他吧!

記住:

再心大的孩子,也抵不住你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一次又一次的吼罵。

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情緒的宣泄口,也不要再以愛的名義,自以為是地「管教」,肆無忌憚地吼罵。

就像教育專家陳鶴琴說的那樣:

「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

只有當父母學會尊重孩子,孩子才會恢復理智,衡量利弊,走上一條更健康的成長之路。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