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這2種家庭,孩子長大后性格多半自私又自卑,及時糾正不算晚

Wendy媽 2022/09/09 檢舉 我要評論

在生活中,有一類人,他們特別霸道、脾氣暴躁,不管做什麼,都要依著他們的性子和想法來,不然就發脾氣。

有時我就想,他們為什麼不肯替別人想想呢?為什麼非得別人遷就他們呢?

后來看了關于性格方面的書,我才發現,原來性格,真的很大程度是被原生家庭塑造。

一:權利錯覺性格

《性格的陷阱》一書提到一種性格——權利錯覺。這種性格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我可以得到任何我想要的東西。

有這種性格的孩子,他們用網上一句話來調侃就是: 「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痛苦的一般是身邊人。尤其是父母,若養育權利錯覺性格的孩子,那一天天得氣個不停。

權利錯覺,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無法接受別人對他說「不」

孩子提出要求,如果我們覺得不合理,不同意,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發脾氣。大一點的,甚至還可能摔東西。

●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會發脾氣

要玩手機,若不給,怎麼都講不通,會發脾氣發到被滿足為止。

●把自己的需求放第一位

看到好吃的好玩的,不會想著分享,總是先滿足自己。

●無法約束自己完成需要做的任務

給孩子指派一件事,他沒辦法約束自己去做完,而是三心二意,或者經常性地半途而廢。

●若無法達到某個目標,容易受挫并放棄

做一件事,做不好或者不會,就會發脾氣,并且放棄,而不是想著怎麼去做好。

●要求別人按照他的方式做事

有次我看見兩個孩子下象棋,執紅色棋子的孩子走了一步,黑棋一方的孩子立馬阻攔,說不是這麼下的,你不能這麼下。

手拿紅色棋子的孩子不服氣,這是我的棋,你不隨我放哪啊。

黑棋一方的孩子,眼看自己要輸了,一生氣,抬手將整個棋盤都掀了。

我當時看到這一幕,腦海里蹦出的念頭就是,這孩子也太霸道了吧,這性格會沒朋友的。

●自控力差,無法延時滿足

有些孩子,你讓他先做作業再玩,他們能完成得很好。

但有些孩子,非要先玩個盡興,不到最后一刻,絕不動筆。自控力差、不愿意先苦后甜,這也屬于權利錯覺性格的一種表現。

二:長大自卑又自私的孩子,多半有這樣的家庭

有權利錯覺性格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私,只顧自己不管他人,有時他們又會因為被人討厭而自卑。

這類性格,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還是跟家庭的養育方式有關。

①嬌慣、溺愛

孩子要啥就給啥,這樣的溺愛,可以說是形成權利錯覺最明顯的原因。

孩子在家隨心所欲,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需求,父母都滿足。

這樣的養育,會讓孩子覺得,你們都要聽我的。他也就形成了 「自己有無限大權利」的錯覺,從而發展出「嬌慣型權利錯覺」性格。

另外,如果我們沒有要求孩子為自己的事情、學習、家務等擔負起責任,或者給他的任務,他愛做不做。

那孩子很難承擔起責任,而是按本能地沖動行事,從而發展出「沖動型權利錯覺」性格。

因為我們沒有教會他,得到某樣的東西的同時,就得有所付出。他也就沒有學會「相互」的概念,認為別人照顧他、滿足他的需求是理所當然,不需要付出任何回報。

②情感剝奪的反擊

還有一類孩子,你看他們脾氣特別大,稍微不如意,就會大發雷霆。

但他們父母也沒溺愛嬌慣啊,怎麼也有這種權利的錯覺呢?

《自卑與超越》一書提到一個詞:補償。

就是說,當一個人極度缺乏什麼的時候,他就會在相反的方向大量獲取,以獲得補償。

有些孩子,因為從小被父母情感忽視,缺乏愛和關心,沒有與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他們內心極度地孤獨和憤怒。

由于太害怕再次被剝奪,他們變得索取過多、控制欲強,以此來彌補自己情感剝奪的感受。

三:長大后的困擾

既然這種性格,自己感覺不痛苦,痛苦的是別人。那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會吃虧,沒必要做出改變呢?

不是的!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相處是什麼模式,那在長大后,他很容易就將這種模式,帶入到其他的人際關系中。比如朋友、同事、伴侶等。

權利錯覺性格,會因需求太多而讓人難以忍受,最終導致親近的人都變得很憤怒,或者干脆與之斷絕關系。

另外,沖動型權利錯覺,往往脾氣很暴躁,可能幾句話不對勁就發怒,他長大后容易與人發生沖突、產生摩擦。

再加上缺乏自律,無法約束自己,沖動型權利錯覺的人,還會成為一個習慣性的低成就者。他在事業上沒多少進取心,甚至不愿意去完成所必須的任務,從而容易在經濟上陷入困境。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難出人頭地。

四:如何養育?

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將來人際關系差、經濟困頓,那我們就需要改變養育方式。

①引導孩子看到別人的需求和感受

有次女兒跟她堂哥玩,堂哥只顧看看電視,并不想帶她這個小妹妹。

女兒一生氣,揚起手一巴掌就打了過去,堂哥當場就給打哭了。

我安撫好男孩后,把女兒抱到另一個房間,先引導她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哥哥都被你打哭了,他得多痛啊。你想想,如果嬸嬸看到堂哥哭成這樣,她得多心疼?如果你被別的小孩打哭了,媽媽會不會難過?會不會傷心?

女兒有些委屈,說哥哥不和她玩。我接著引導她看到別人的需求:

哥哥可以決定要不要跟你玩,我們并不能強迫別人。當你想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你也不想去跟小朋友玩對不對?

女兒點點頭,然后出了房間就去跟哥哥道歉。

當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或者提出過分的要求時,我們需要引導他看到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激發同理心,避免生出「我有絕對權利」的錯覺。

②放手讓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忍住不插手

若孩子不停地對你發號施令,比如媽媽我要喝水,媽媽幫我拿牛奶,媽媽幫我收拾書包。

這些他能自己做到的事情,卻時刻依賴你幫忙。那你就得提醒自己,停止包辦和溺愛

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你可以說,媽媽還有事情沒有忙完,媽媽有點累,你自己去做吧。

然后,就不用再管了。

不管孩子哭鬧也好,不做也好,你都要堅定地執行,讓孩子看到你的態度,知道你不會插手,他也就會慢慢成長起來。

哪怕剛開始他做得慢一點、差一點都沒關系, 重要的是他要依靠自己,承擔責任,一步一步地長大。

③設定界限

寶爸曾提醒過我,說我對孩子沒邊界,本來定好的規矩,只要女兒一哭,我馬上讓步。

我意識到這樣會嬌慣女兒后,就馬上有意識地改正。

比如說好只看一小時電視,就堅決只能看一小時,不能因為她哭哭啼啼就心軟。又比如她不愛刷牙,我堅持每天必須要刷,哪怕她消極怠工也得刷完。

有這樣一個界限后,女兒后來反而形成了好習慣,答應好的事情就會積極做到。

剛開始設定界限,孩子可能會反抗、會哭鬧,還會試探你的態度。 只要你溫和但又堅定,孩子就會明白,你說到做到不會讓步。

設定界限時,我們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只讓孩子遵守規定,而我們自己給出的承諾卻經常不算數。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不會一味要求他人給自己讓步,覺得自己有無限大的權利。

好啦,關于權利錯覺性格,我就聊這麼多啦。

你見過這樣性格的孩子嗎?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