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媽媽帶四五個孩子」都很輕松,台灣媽媽帶1個卻那麼累?

Wendy媽 2023/07/06 檢舉 我要評論

台灣外育兒的差別,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歐美國家的媽媽帶娃看起來總是很簡單,一個人帶四五個都不在話下。但是,在台灣,一個媽媽帶一個娃都累得夠嗆,有的家庭甚至兩個老人齊上陣也搞不定。

為什麼歐美國家媽媽帶娃都很輕松,我們帶娃卻那麼累呢?

歐美國家媽媽帶娃和我們帶娃的區別

前段時間跟一個長期在國外生活的媽媽溝通了這個問題后,很受啟發,我覺得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大概有 生活條件、公共設施、家庭環境、育兒觀念等幾個因素。

第一,在養娃的經濟成本上,歐美等發達國家就超我們一大截。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生活條件比較好,人均收入高,養孩子的經濟壓力也就相對比較小。出于對人口老齡化的考慮,法國、英國等國家,對于生娃還會有相應的補貼。

這樣就給了父母更多的安全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養娃焦慮」。我們在生育補貼這方面還處于起步的階段,大多數全職媽媽在家帶娃,是幾乎零收入的,只能靠老公養家,孩子的吃喝拉撒又要不斷用錢,不心累才怪。

第二,歐美國家的公共設施更加完善,一個安全的公共空間,可以極大地解決娃不離手的難題。

目前台灣在兒童娛樂設施方面做得還不夠,起碼封閉性和安全性不足以讓父母完全放心讓自己的孩子玩耍。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來來往往的人群,孩子離開視線三秒鐘,可能就會出問題,誰也無法承擔這種風險。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有足夠的優質空間供孩子玩樂,節省了很多帶娃的時間和精力。

第三,歐美國家的家庭環境和我們不一樣。我們「團隊帶娃」的現象非常普遍,「兩個老人+兩個大人+1個小孩」的家庭組合比比皆是。

雖然在帶娃上人手是充足了,但是隔代帶娃的矛盾也會日漸顯露,引發帶娃難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人則有一個共同的觀念:18歲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了。

所以,幾乎很少看到他們是祖孫三代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都是各有各的家庭,也就避免了在帶娃過程中會與每上一輩產生育兒矛盾。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媽媽在帶娃的理念上和我們不一樣。

歐美媽媽帶娃的原則,是「衣食住行簡化,思想教育精致」,更重視孩子的體驗。她們不會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衣食住行上。老大穿完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完的衣服老三穿。吃飯也是,不會端著飯碗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喂飯,而是讓孩子和大人一起用餐,即使孩子吃得臉上頭上都是。孩子感冒流鼻涕,只要醫生說問題不大,就該吃吃該喝喝,非常淡定。

我們帶娃,習慣于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妥妥當當。從穿衣、吃飯、睡覺到學習,好像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下雨天孩子出去玩水,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孩子可以感受大自然,而是淋感冒了怎麼辦。孩子不愿意吃飯,會忍不住端起碗來喂,因為擔心他們肚子餓、吃不飽。孩子出門玩,絕不能沒有大人跟著,否則腦子里馬上就會上演一出出驚險大戲。

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的妻子是外國人,育兒觀念跟他就很不一樣。撒貝寧曾經在一個綜藝節目上分享自己妻子帶娃的趣事,他說小孩爬到地上,抓著大人的拖鞋啃。他看到了,趕緊一個健步沖上去搶。跟妻子說的時候,妻子卻不在意地表示「又不是穿到外面的鞋」。撒貝寧整個人崩潰了,「難道在家里穿的鞋就能吃嗎?」

這就是粗放式育兒和精致式育兒的區別。在我們的眼里,孩子好像很脆弱,需要大人緊緊護在懷里,不容受傷。在歐美國家媽媽眼里,只要孩子是健康安全的,就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這個世界,自由成長。

看出來了嗎? 在帶娃這件事上,歐美國家的媽媽心很大,比較注重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所以相對比較輕松。我們帶娃,卻總是患得患失,不敢放手,往往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還有一點,歐美國家的爸爸,在育兒的參與度上比較高,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媽媽的壓力。有的爸爸甚至放棄了工作,當起了全職奶爸。在台灣,如果一個爸爸嫻熟地給娃沖奶粉、換尿片,會得到一片贊賞。但是在國外,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個爸爸必備的基礎技能,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所以,在國外,你會看到大街上推嬰兒車的多數是男的。帶孩子去游樂場、公園玩的也有很多男的。

我們則相反,女性是育兒的主力軍,甚至有很多女性正在經歷「喪偶式育兒」。老公下班回家往沙發上一躺,隨便娃在旁邊怎麼哭,玩手機的姿勢都沒變過,看到就一肚子火,能不累嗎?

很多時候,我們帶孩子感到累,更多的是心累。因為在體力上,無論是歐美國家的媽媽,還是台灣的媽媽,其實是不分高低的。但是,為什麼歐美國家的媽媽帶娃更輕松呢?不光是社會、伴侶賦予的安全感,還有理性的育兒理念,讓她們在育兒這條路上更加得心應手。

想要帶娃更輕松?學學她們的做法

不同國家的人帶娃,由于社會環境和文化觀念的不同,肯定會產生一定的差異。并不是說我們的帶娃方式完全不可取,而是我們要從「讓孩子健康成長,也讓自己更加輕松」點出發,學習更多更好的育兒知識,達到輕松帶娃的目的。

歐美國家媽媽帶娃的方式,有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1.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

好媽媽,就一定要給孩子喂母乳嗎?好媽媽,就一定要花幾個小時給孩子做輔食嗎?有的時候,我們太累,是被自己下的定義限制死了。出于對孩子的愛,我們往往會給自己定過高的要求,當達不到要求時,就會感到愧疚、痛苦,認為自己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其實大可不必,一個好媽媽,要做的是愛護孩子、包容孩子、尊重孩子,而不是每天自己累死累活地圍著孩子轉,操勞孩子的衣食住行。

2.給孩子更多獨立的機會和探索的自由

孩子遠沒有我們想象中脆弱,起碼他們不會因為啃了幾口拖鞋就生大病,不會因為少吃幾口飯就餓得前胸貼后背,不會因為摸一下小狗就被細菌感染……孩子就是要去發現,要去探索,才能對這個世界了解更多,也才會更加獨立。如果將孩子關在溫室里,他們就會失去體驗的機會,變得嬌生慣養,無法經受風雨,成長為「巨嬰」。與父母而言,也會越來越累,徒增煩惱。

3.學會利用工具

善于利用工具,是聰明的表現,并非是懶。時間、精力都是有價值的,把洗碗、洗衣服、做輔食的任務交給機器,會完成得又好又快,并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相反,花幾個小時的時間給孩子做一碗南瓜羹,可能營養遠遠不如直接給孩子吃一塊蒸南瓜多。所以,媽媽們,該「懶」的時候就「懶」,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狀態,帶娃也能更輕松,不是嗎?

寫在最后: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父母是輕松的,也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在育兒之路上,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在歐美國家媽媽的身上,我們學到了如何尊重孩子的發展個性,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看似不同的兩種育兒方式,其實出發點都是一樣的: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