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以后,佳佳和老公就開始了新的同居模式,迅速褪去伴侶身份,迎來新「合租」時代,媽媽帶寶寶睡主臥,爸爸睡側臥。爸爸一覺睡到天亮,媽媽卻不停的起夜,喂奶哄睡換尿布,早上起來兩眼紅紅。
佳佳希望老公搬回來,一個晚上老公就受不了,夜里孩子哭鬧,佳佳一個人去哄,老公覺得自己起來也沒用,何必浪費兩個人的精力,索性拿著枕頭繼續回到自己的大本營。
如佳佳這般,有了孩子之后就分房睡的夫妻不在少數。一部分是妻子心疼老公,主動「攆」老公出去,還有一部分是不管妻子如何召喚,老公就是不「回巢」。
乍一看,老公一般是幫不上忙,可能第二天還要工作,甚至還肩負著養家糊口的重任,需要好好休息,喂奶哄睡這些事不在行,以效率優先的原則,當然分房睡應該是第一選擇。
可是,轉折來了,這里是家,不是工作的地方,另外一個房間睡的不是某某某,而是你的孩子的妻子,效率的原則并不適用。
佳佳說經常會在夜里喂完寶寶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再入睡,覺得孤獨,希望能枕著老公的臂彎,獲取一點溫暖。可是聽到另外房間里傳來的呼呼聲,只能翻來翻去翻睡著,或者翻到下次寶寶醒了繼續哄,除了身體上的疲憊,心里也是無盡的落寞。
夫妻分房睡,老公不容易體會到妻子的辛苦,也減少了和孩子相處的親密時光。媽媽十月懷胎,從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做足了親密的準備,而對于大部分爸爸來說,孩子的到來一開始是無措和陌生的。這個時候,媽媽們不要把爸爸推走,爸爸們也不要主動逃離,此時正是和孩子建立親密父子關系的最佳時期。
有個媽媽說,現在孩子已經四五歲了,依然是爸爸睡隔壁,媽媽和孩子睡。習慣一旦形成,就容易形成固定的認知。孩子對媽媽越來越依賴了,當爸爸進入到本來屬于自己的房間的時候,孩子卻不歡迎了,特別的排斥,叫著,「爸爸走,爸爸走,不要來我們屋!」 家庭關系錯位,夫妻成了合租伙伴,本來已經該獨自睡的孩子卻還是賴在媽媽懷里的小寶寶。不僅影響了夫妻關系,還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所以,長期看來,爸爸享受到了那一段時間的「好覺」,付出的卻是不可挽回的代價。
夫妻分房睡時,當疲憊的妻子希望有一個擁抱的時候,老公在隔壁,于是就算了;當聽到孩子睡夢中發出咯咯的笑聲,想分享一下的時候,老公在隔壁,于是也就算了;于是在不斷的算了算了中,夫妻越來越疏離,妻子怨言也會越來越多,不明就里的老公越逃越遠,本來溫馨的家庭變成了疏離的合租者。
孩子成年后的親密關系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當孩子也習慣了這種模式,理所應當的認為夫妻的相處方式就該是這樣的,那麼當孩子長大,在自己的親密關系里面,是不是也順勢的思維認為有了孩子分房睡是理所當然的,夫妻關系并不是第一位的。而孩子有個幸福的婚姻本應該是父母共同的期望的吧。
親愛的媽媽們,不必客氣,你有權利要求隔壁屋那位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來。親愛的爸爸們,回到妻子和孩子的身邊吧,當孩子長大后,你會告訴你的孩子,「嗨,你這家伙,小時候睡覺的時候,太不老實,經常蹬爸爸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