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先天和后天,究竟哪個對我們的成長的影響更大?
人們為此爭論不休。
但有人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他叫鮑比·沙弗蘭:
「當我講我的故事的時候,人們并不相信。換做是我,我也不會相信別人講這樣的故事。但是,我還是要講。而且它是真的,每個字都是。」
01
那是1980年,大學開學的第一天。
19歲的新生鮑比,獨自開車前往離家110英里遠的沙利文縣社區學院報到。
這個有點社恐的男生對全然陌生的校園環境并不適應,內心難免有些緊張和惶恐。
可意想不到的是,校園里,素昧謀面的同學們對他的態度卻都異常友好,熱情洋溢地跟他打招呼:
「嗨,你好嗎?」
「你這個夏天過得怎麼樣?」
似乎都是他的老相識了。
這……開學第一天就對他一個新生就如此熱情?
鮑比納悶極了。
直到接下來他聽到有人在背后對他說——
「歡迎回來,艾迪」。
「艾迪,你好嗎?」
哦,原來是認錯人了:
「我不叫艾迪,我剛來。」
「當然,艾迪,你真風趣。」
「我不是艾迪,我不知道艾迪是誰啊!」
鮑比不停地、無奈地解釋,可根本沒人相信他不是艾迪。
等他迷迷糊糊地到了宿舍,屁股還沒坐熱,一個男生闖進了宿舍,一臉驚詫地看著鮑比——
同樣的笑容、同樣的頭髮,同樣的表情,這和艾迪一模一樣。
但男生確信眼前的這個人不可能是艾迪,因為身為艾迪的好友,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艾迪還沒有返校。
正當鮑比愣神之際,男生開口的第一句竟然是:
「你是被領養的嗎?」
鮑比:「是的。」
「你生日是7月12日嗎?」
鮑比:「是的,1961年7月12日。」
男孩大喊:
「哦!天哪!你不會相信的,你有一個孿生兄弟!」
驚叫之余,男生拉著鮑比跑向了最近的電話亭,開始打電話。
激動的心,顫抖的手,像瘋了一樣向電話另一端的艾迪重復:
「艾迪,你不會相信的……你不會相信的!」
于是。
兩個「陌生」的雙胞胎兄弟,時隔19年,因為考上了同一所大學而見到了彼此。
初見時,他們像照鏡子一樣晃動身體,搖晃著腦袋,緊緊盯著對方,生怕這一切只是一場離奇的夢而已……
如此奇聞,被傳開之后,吸引了各大媒體的注意。
《紐約日報》的記者不相信會有這種事情在現實里發生,不惜高價租下一架飛機,以最快的速度趕去面見當事人,以驗證真偽。
而千里之外,有人透過報紙也驚奇地發現,照片中的兩個人,與他們的朋友——大衛·凱爾曼,十分相像。
無論是從長相、身材、髮型,還是雙手的習慣性動作,都一樣!
就這樣。
大衛與鮑比、艾迪取得了聯系。
而在此之前三個完全陌生的男孩,第一次見面,那種刻在基因里的親近感和默契感已經說明了一切。
他們都曾練過摔跤,都喜歡吃中國菜,抽同一個品牌的香煙,喜歡同一種顏色,鐘意同一種類型的女性......
最不可思議的巧合是,領養他們的家庭都有一個同樣是領養來的年長他們3歲的姐姐。
根本不用懷疑,他們就是三胞胎兄弟!
鮑比、艾迪、大衛的離奇經歷,很快就占據了包括《人物雜志》、《時代雜志》、《紐約時報》、《好管家》......在內的所有北美主流媒體的頭版頭條,幾乎以刷屏的方式霸榜各大電視節目。
仨兄弟一夜之間成為頂流。
他們自己也非常的聰明,懂得如何利用「流量」維系自身的商業價值,進行了快速變現。
在沒有任何經紀公司的介入下,兄弟三人接演了一部麥當娜投資和主演的電影。
▲電影《神秘約會》劇照
甚至,合伙開了一家名為「三胞胎」的餐廳,餐廳運營第一年,就狂攬了一百多萬美金。
后來,兄弟三人干脆租了一所大公寓,搬到一起。
出生以來,他們終于得以共享一張專屬于「三胞胎」的「嬰兒床」。
此后,工作、戀愛、結婚、生子,人生中所有重要的時刻,三兄弟都在一起,形影不離。
三胞胎男孩,受到家庭教育更好的兩個人,命運更好
三胞胎被領養后,在貧困家庭生活的取名大衛·凱爾曼,在中產家庭生活的取名艾迪·加朗,在富裕家庭生活的取名巴比·夏弗朗。這三個基因一樣的男孩,領養他們的家庭,經濟收入不同,父母性格不同,被領養后的命運究竟如何呢?
實驗持續了二十多年,在這期間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去三個孩子的養父母家里,記錄他們的生活細節以及相關數據,其中就包含情商、智商、考試分數等。當他們二十二歲時,實驗結果逐漸揭露出命運的神秘和殘酷。
被貧困家庭領養的大衛,家里開的是小雜貨店,家庭收入不高,但養父非常有魅力,所以成就一般的大衛,卻有著樂天派的性格,自尊自信快樂,生活得也不錯;被中產家庭收養的艾迪,生活條件稍好,養父是教師,卻非常嚴厲。艾迪在養父嚴厲,甚至可以說是殘酷的教育下,得了躁郁癥,最后去世;而被富人領養的鮑比,生活在美國富人區,父母陪伴雖少,但他們盡一切力量給鮑比好的教育。所以,鮑比有主見,對生活認真,活得很好。
可見,金錢只是影響孩子命運開始的起點,但是真正決定人生命運的,其實還是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只要孩子能夠從父母那里獲得足夠多的溫暖和關注,他就會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生活得不會太差。總得來說,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命運,與其緊緊盯著家庭條件的好壞,不如從養育方式上進行改變。
父母在能力范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終究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其實,只要不是同一個家庭出生的孩子,生來就注定獲得家庭的經濟資助不同。父母有足夠財力給與幫助的孩子,固然是幸運的。但是,孩子出生在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其實也不用唏噓,只要父母在能力范圍內,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最終也能成為讓父母驕傲自豪的人,成為一個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