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節儉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這3點太扎心

Wendy媽 2023/02/28 檢舉 我要評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大部分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生活質量都有所提升,但對于上一代的長輩來說,他們還是保持著一切從儉的生活方式,在日常開銷上也是能省則省。

其實這一點在我們來看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勤儉節約是固有的傳統美德,加之父母可能曾經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懂得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

但對于尚處在成長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過度節儉卻會帶來極為深重的影響,對孩子個性和人格的發展都會產生負面作用,具體就體現在以下三點。

過度節儉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這3點太扎心

一、衍生嚴重的自卑感

前不久我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報道,一位母親因為在超市太過專注于搶特價的橙子,將年僅三歲的小孩和購物車丟置在一旁,以至于孩子被拐走了都毫不知情。

僅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在這個事件當中,別看孩子的年紀的尚幼,如果他是個脆弱、敏感、自尊心強的孩子, 那麼在他的潛意識當中將會始終銘刻著母親為了搶購特價的橙子而不顧自己安危這件事,并且會由此產生嚴重的自卑情緒和不如人的對比感。

根據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當中所描述的,在兒童幼年時期的成長經歷當中,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時需要家庭教育的及時發現與干預,而在一個過度節儉的家庭當中,無疑將會成為孩子內心自卑的根源。

現在的孩子大多早熟,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這句話的背后是無盡的心酸與隱忍。

當注意到父母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過度節儉,吃穿用度都不舍得花錢時,就會給懂事的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延續到長大之后,哪怕自己已經經濟獨立,仍然在花錢這件事上有強烈的罪惡感。

二、喜歡貪圖蠅頭小利

家庭當中過于節儉的氛圍,必然就會形成在金錢方面精于算計的習慣,比如在菜市場總會討價還價,想要多拿上幾個,在別人家做客的時候,總會想要占點小便宜再走。

父母的以身作則,總會在耳濡目染之間給孩子灌輸金錢大于感情的觀念, 以至于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目光短淺,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蠅頭小利斤斤計較,否則就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認為自己吃虧了。

同時孩子在小的時候,心智尚未發育成熟,會本能地模仿父母為人處世的相處之道,父母在金錢上過于苛刻的行為會讓孩子也不舍得與人分享,給同齡人以「摳門」、「小心眼」、「鐵公雞」印象,這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將是極為不利的。

一個人的眼界、見識、格局通常也都是由金錢堆砌出來的,當孩子缺少金錢的資助,只能將目光聚焦于眼前的蠅頭小利,難以有長遠開闊的視野,這將會限制孩子未來的發展,對于內心敏感的孩子更是會造成終身的傷害。

三、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小孩子在于同齡人相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攀比心理和虛榮心,這是一種應當擯棄的心理狀態,但家長的過度節儉只會助長孩子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從而發展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性格特點。

因為對金錢形成的錯誤觀念,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過分看重個人的利益而忽視他人的合理訴求,不會換位思考也不會為他人考慮。

會本能地認為,「因為我家里條件不好,相比之下我是弱勢群體,理應多照顧我一些,多給我一些優待,接濟我一下」,但他卻不會因此而生出感恩之情,這將會使得孩子無法維持一段長期的關系,畢竟關系的維系,基礎就在于彼此的分享和付出,而不是將他人的給予視作理所當然。

凡事都是過猶不及,在親子教育這個問題上,家長們更是需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節儉是美德本沒有錯, 但也需要與寬厚、質樸結合,不要因為一廂情愿地想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心疼父母的習慣」,就罔顧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過度節儉。

要知道,因為一時地過度節儉而節省下來的金錢,將是以犧牲孩子健全人格作為代價交換的,注意節儉的方式,合理有度地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才是合格的父母應該做的。

當然篇幅有限,家庭教育一直是重中之重,如果你正好有這方面的困惑,就來后台找我,我會試試幫助你。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