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哭時,聰明的父母不說「別哭了」,而是用這些話代替

Wendy媽 2022/04/23 檢舉 我要評論

群里有位寶媽說,她特別聽不得孩子哭,每當孩子不如意哭泣的時候, 她立馬就炸毛,幾乎是用盡全身力氣朝孩子吼回去:「別哭了!」

這種經歷,我也有。

平時我帶布妞,沒事的時候,母慈子孝。但只要布妞一哭,就真的是在考驗我的耐力。

往往她還沒什麼事,我卻感覺我的情緒已經到極限了,如果再不找個地方緩緩,或許就會對布妞大發脾氣。

很多時候,我會問自己,為什麼我見不得孩子哭呢?為什麼孩子一哭,首先控制不住情緒的,反而是我自己呢?

一:為什麼孩子一哭,我們就失控了?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提到,能引發你情緒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自己的主觀感受。

比如同樣是面對孩子哭,如果你恰好得知自己中了五百萬,你可能覺得孩子再怎麼哭都是情有可原,還會極盡耐心地哄他開心。

而如果你剛被上司痛罵了一頓,又遭同事排擠,回家還看到孩子哭個不停。這時候,你可能會像一只炸了毛的公雞,只想把這個惹人煩的家伙打一頓。

你看,同樣是孩子哭的事件,當你處于不同的主觀感受時,你的反應完全是不同的。

當你處于焦慮或者負面情緒巨多的狀態時,孩子的哭聲,往往能帶動你自身的情緒。而為了把這種不安的情緒趕走,或者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你會忍不住朝孩子大吼大叫。

但群里媽媽說,當我心情平和的時候,我也聽不得他哭啊,一哭我就失控。

這就可能和別的因素相關了。

比如你對于哭的理解。

可以回憶一下,當我們小時候,遇到不開心的事大哭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會允許我們痛快地哭嗎?

如果答案是否。

那很可能,你對于哭的理解,就是覺得哭是沒有意義的、是軟弱的、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甚至是,惹人煩的。

你哭的時候,沒有被理解和共情過,所以,你也很難去接納和共情孩子。

童年時期不被允許哭的父母,自然也沒有能力在孩子哭的時候,做到接納和共情。只會在孩子哭泣時,簡單粗暴地制止,認為只要哭聲一停止,問題就消失了。

但你不知道的是,不允許孩子痛快地表達情緒,會給他帶來很多隱藏的危害。

二:不被允許哭的孩子,長大后會怎樣?

我們可以觀察身邊的人,那些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的人,往往都活得隨性灑脫。而那些善于隱藏情緒,遇事不愿表達的人,往往活得很累。

除此之外,從小不被允許哭的孩子,在他長大后,可能還會出現以下這些情況。

①無法準確地識別情緒

有位朋友,跟我訴說起她男朋友跟她分手的事,吐槽完后她問我:「你說,我到底該不該傷心哭?」

一段關系結束,作為當事人,你問我你要不要哭?

難道我說,他傷害了你,你該哭。然后你才能哭?

從小被壓抑情緒的孩子,長大后很可能會出現我朋友這樣的情況。

因為當情緒被壓抑后,他就無法識別自己內心的波動,也不知道這些情緒合不合時宜。當面對生活中的事時,他就分不清楚,自己該不該憤怒、該不該傷心。

②難與他人建立深入的親密關系

有研究表明,那些很少在別人面前哭的人,更難與他人建立深入的親密關系。

因為當一個人在你面前哭的時候,他其實是卸下了所有的防備,真誠地向你袒露自己。你會覺得,你們心靈之間產生了鏈接,距離更近。

而如果從小就不被允許哭,并覺得哭是不好的,他就會習慣性隱藏自己的脆弱。哪怕是身邊親近的人,也會覺得他很疏遠,無法走入他的內心。

③情緒尋找其他出口發泄

我們常常聽說,當一個人遇到傷心事時,他會「喝悶酒」。或者有些人發愁時,他手里的煙,是一根接一根。還有些人,會暴飲暴食。

因為找不到情緒發泄出口,所以,他們會尋找其他的替代物。

從小不被允許哭的孩子,長大后,他們也可能會尋找這樣的發泄途徑,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三:聰明的父母不說「別哭了」,而是用這些話代替

《全腦教養法》一書提到,小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善,他們遇到事情時,多是用「情緒腦」來解決。

如果孩子一哭,你就要求他停止或者用講道理的方法,讓他變得理智,這個,他還真難辦到。

孩子大哭時,如果父母不想先失控,那聰明如你就不能再說「別哭了」,而是用以下這些話代替。

①「我想先自己平靜一下」

孩子一哭,你自己先失控了,那事情不但沒有得到解決,還可能變得更糟。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不被孩子的情緒帶動,自己保持冷靜。如果你覺得無法控制情緒,那就把事情放下,先獨處一會兒。

可以跟孩子說:「我現在感覺很糟糕,想要單獨平靜一下,你自己先在這消化一會。等我感覺好了,我就過來。」

不要帶著憤怒或者責備的語氣,只是平靜地告訴孩子你的狀況,然后安靜地離開。可以去臥室,也可以去廁所,聽聽歌或者看看能讓自己感覺好一點的節目。

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先把娃交給家里其他人,然后自己找個地方獨處。

只有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你才能更理智地看待和處理事情。

②「你想哭就哭吧」

孩子一哭,粗暴地說「別哭了」,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不妨找出孩子哭的原因,并且表示理解和接納。

比如我要布妞刷牙,她可能是不喜歡用牙膏,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在催促了幾遍后,我終于忍不住了,提高音調喊道:刷牙!

布妞被這一聲嚇到了,哇哇哭起來。我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只是抱住她說,媽媽說話聲把你嚇到了?

布妞點點頭,依然哭。

我又說,你不喜歡用牙膏刷牙嗎,這樣是不是舌頭一碰到就不舒服?

布妞說,嗯。還是接著哭。

我拍了拍她的背,說,想哭就哭吧。

③「你是自己來,還是需要我幫忙?」

等她哭完了,情緒平復下來,我再跟她講事情,讓她運用理性思維看待事情。

你自己照鏡子也看到了,里邊的牙齒長蛀蟲了。蛀蟲會咬你的牙,到時牙齒會很疼。所以,咱們必須用牙膏刷牙呀。

接著,我再提供選擇及幫助:你是想要自己刷,還是媽媽幫你刷呢?

布妞明白,再怎麼哭,牙還是要刷的,但她可以自己決定,是我幫忙,還是她自己來刷。

面對孩子哭,其實更考驗的,是我們大人。

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被孩子的情緒影響,有時候,真的很難。但再難,也值得我們試一試。

養育孩子,其實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長。愿我們都能做一個能接納孩子情緒的人~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