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是在幼兒園」
「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前一段時間,我刷到一則關于一位90后媽媽教育孩子的小視訊,題目言簡意賅《家長不要亂管孩子,要管就管這7條》,內容與以上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講得如出一轍。
簡單7條,將孩子優秀的底層秘訣全部講出。
01
「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這是習慣
之前有個老師分享,說自己班上有個圖書角,書架上堆滿了琳瑯滿目的書,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分門別類的擺放,可沒過幾天就全亂套了,因為一些孩子看完書后不放回原處,而是隨手放進離自己最近的書架。
據這個老師觀察,班上一共30個看書的學生,只有不到5個會把看過的書放回原處。
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習慣,將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孩子思維的有序性,有益于其責任心的形成,同時也會更受大家歡迎,是孩子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之前去朋友家里,她家的兩個孩子這一點真的落實得很到位。
大寶特別喜歡看書、畫畫、做手工,她每次結束之后,都會把東西收好放到原位,再去做別的事情;小寶也是這樣,雖然才3歲,但他每次讓我們讀完的繪本或者不想再玩耍的玩具,都會放回原位。
在《培根論人生》一書中,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深刻地指出:
「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于習慣,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
英國詩人德萊頓也說:
「首先我們養成習慣,隨后習慣養成我們。」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助力TA優秀的開始。
02
不能打斷別人說話,這是尊重
《禮記·曲禮上》中,寫過這麼一句話:
「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
意思是說,侍奉先生,如果先生問話,一定要等先生問完,才能去回答。
與人相處交流,要懂得尊重對方,不要隨意打斷對方的話;傾聽別人的話后,應當認真思索,仔細斟酌,再去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是對別人的尊重。
我記得有一次,孩子跑過來跟我說,他不想和XXX玩了,我就問原因,孩子說:
「很煩,我說話的時候他老是打斷我,我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每次都是這樣」。
可能有些家長也遇到過這類的情況,大家是不是都很反感?
講話時一直被別人打斷,這對任何人說來,都是一種很不好的體驗。
不管是在任何年紀,隨便打斷別人說話,都是低情商的行為,不尊重別人的表現。
從小教會孩子學會傾聽,改變說話方式,是在教育ta學會尊重別人。
說話有分寸,是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的根本。
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孩子,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寬。
03
不能說臟話,這是素質
朋友曾和我說過一件事,有次帶著兒子在公園玩,兒子不小心踩到了一個小姑娘的玩具,立刻道歉,誰知道那位小姑娘一把奪過玩具就說「傻*吧你,滾遠點」,然后就罵罵咧咧地走了。
朋友當場就愣在了原地,滿腦子是:這小姑娘也太沒素質了吧,千萬不能讓兒子跟她在一起玩,家長怎麼也不知道管一管?
兒子也委屈地問她:
媽媽我不是故意的,我都道歉了,為什麼她還罵我?
出口成「臟」,滿口臟話的孩子,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沒素質。
當然,有些小孩子處于語言爆發期,會說一些「污言穢語」,這是很正常的,家長只需要多加引導就好。
孩子的語言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家庭和學校。
在家里面,家庭成員會有意無意說出一些臟話,就像是口頭禪一樣。大人自己不經意說出,孩子也會在相應的情境下去模仿使用同一類的語言。因此,家長需要格外注意自己一定不能說臟話。
其次就是如果孩子受到同學的影響開始說臟話,那麼一定要耐心地和孩子談一談,告訴孩子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04
遇到長輩先打招呼,這是禮儀
弟子規中寫道:
「路遇長 ,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意思是說,遇到長輩時,晚輩要主動問好、行禮,態度謙卑,這是應有的禮儀。
論語中說:
「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會禮儀,就難以立身處事。
為什麼有人辦事很順利,有人辦事就出現很多問題,這不是偶然的。平常處處有禮,就會積累很多善緣、助力;當言語、行為上失禮,就會形成很多阻力。
有禮貌的人,沒人不喜歡,「禮多人不怪」嘛。
有些家長也很頭疼自己家的孩子完全不會打招呼,甚至出現了逼著孩子打招呼的情況。
我們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儀,并不需要逼迫。
父母先做好榜樣,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也會養成良好禮儀。
05
為自己的過錯道歉,這是擔當
深圳福田某小區的一名叫小睿的7歲小學生,因騎車太快撞倒了一個3歲娃娃,但因為方言導致溝通不暢就不了了之,后來孩子的媽媽劉女士知道后,堅持讓他寫道歉信。
于是小睿從晚上 9 點開始寫道歉信,一直寫到 11 點多,盡管有些字他還不會寫,媽媽也沒有代筆而是讓他用拼音代替,并且當晚就帶孩子在小區張貼。
后來,找到被撞孩子家長后,劉女士第一時間便帶著兒子登門道歉并取得了對方家長的諒解。
劉女士說:
就是希望通過這件事讓孩子知道對錯,明白犯錯要承擔責任。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要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帶來的后果,從而去彌補錯誤,才能強化孩子的責任意識,變得有擔當。
孩子只有從小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長大后才能擔負起自己的人生。
06
至少有一樣體育愛好,這是健康
在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報告》中顯示,全國中小學生里,肥胖、近視、睡眠不足的孩子比比皆是。
據國家衛健委介紹,我國6-17歲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近20%,相當于將近每5個中小學生中就有1個「小胖墩」。
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說,身體好才是教育的起點。
我們也許無法給孩子提供最優渥的物質條件,但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是能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適合ta的運動,讓運動成為孩子的習慣。
有人說,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
其實何止下半場,人的一生都在拼健康。
健康是一切的基礎,只有健康這個 「1」存在,之后的「0」才會有意義。
父母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給他一副健康的體魄,這是他行走世界的必備條件。
07
別人的東西不亂拿,這是教養
也是弟子規中講到一句話:
用人物,需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在很多小孩子的眼里,他們沒有偷東西的概念,只是覺得這個東西好,就隨手拿了,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
孩子喜歡別人的東西,但沒經人家允許就拿,以后嚴重了就是偷!
如果父母從小沒有給孩子灌輸這個概念,長大后社會教育TA,就可能是以挨打或者法律的形式了。
@思考是靈魂的獨白分享了一個故事:
鄰村一孩子父母大概50歲往上,老年得子溺愛的不行,不會教孩子,兒子要啥買啥,看見誰家東西好直接伸手拿,被人家逮到,老父老母會去給人家道歉,但是孩子還是那樣,后來大概17歲在外地工廠里,偷拿同宿舍一工友新買的新手機,被逮到,人被打了,腦袋碰到床角,人傻了,老父老母聽到后差點也過去,現在擺攤給兒子治病。
這雖然是個例,可能很多人都達不到以上這種程度,但不管是什麼東西,不問自取真的很遭人反感。
因此,家長不能放任孩子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讓孩子有「是非人我」的概念。
并且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不是自己的東西,應該如何正確地去獲得。
寫在最后:
養育孩子,就是場修行。
孩子的教養、習慣、健康、擔當等,遠比學習和分數更為重要。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
父母以身作則,教育孩子養成優秀的質量,將來孩子縱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