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穿過別人的舊衣服,當穿上的那一刻,心情無比復雜。特別是當我們有了「臭美意識」和自尊心的時候,就更會抗拒穿「舊衣服」。
大人們往往都不能理解小朋友的情緒,反倒責怪他們矯情,殊不知這種情緒如果沒有處理好,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從小穿舊衣服長大的我,如今過成了這樣……」
下面是來自某位網友苗苗的故事——
還記得童年時候,家里姐妹兩個,經濟條件尚且還可以,能稱得上是「小康家庭」,可媽媽卻是一個比較節儉的傳統女性。
每天號召家庭成員過「極簡生活」,要省水省電,吃飯剛好吃飽,不要浪費,這些姐妹倆倒還能夠忍受,可唯一不滿的就是媽媽總是給我們穿「舊衣服」。
去市場淘來的便宜貨,姐妹倆輪著穿,還經常受著親朋好友的「接濟」,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因為同學的嘲笑,回家就把舊衣服脫了,并且鬧脾氣說再也不要「撿破爛」了。
結果被媽媽狠狠罵了一頓,并說我矯情,之后還是經常給我們穿舊衣服。
童年因為舊衣服而造成的一次次傷害,令我記憶尤深,直到現在已經成年,我依舊覺得自己是被包裹在舊衣服里面,周圍人好像都在背后對著我指指點點,以至于我不敢自信跟人交流,整個人看著有些唯唯諾諾。
聽完苗苗的故事,難免有些心疼。實際上,在我們的周圍也有很多人的童年都是這樣過來的,父母總把這件事當成小事,卻不知道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經常穿舊衣服的小孩,容易出現3個問題
1、自信心匱乏
之前聽過這樣一句話, 「理想狀態下,我們都該有一個自尊發展的童年。」
心理學上,有個「暈輪效應」,它說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如果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夠好,往往就會掩蓋他人對自身其他美好質量的進一步了解。
一般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就會有「比較」的意識了,而且也開始在意周圍人的眼光,自尊心又很強。
如果他們經常穿舊衣服,在給同齡人交際時,有些小伙伴可能會給予不好的評價,并因此在背后議論他,甚至是孤立他。
這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這時父母沒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更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將來變得自卑。
2、出現「過度補償心理」
「一個人童年的時候越缺什麼,長大以后就會拼命補什麼。」
《做家務的男人》中,張歆藝談到自己青春期時,由于家里條件不太好,自己的鞋子、褲子和衣服都是舊的,她想要一雙新鞋,媽媽要求她用優異的成績來作為兌換。
最終她達到了要求,可還是沒能得到新鞋子,這份「匱乏感」導致她成年以后有賺錢能力了,就開始出現「報復性消費」,對買鞋有種執念。
有過類似經驗的應該都懂,童年時候我們想要的玩具,想吃的零食,想買的衣服沒得到,心底就會一直記著這件事,長大以后瘋狂補償自己。
可等到東西都到手了,內心卻并沒有得到滿足和安定,反而更加難過和空虛。
我們以為自己和過去和解了,去補償了當年那個「空虛」的小孩,結果努力之后發現那段遺憾的時光終究回不去。
更為可怕的是, 這個心理缺陷可能會跟隨孩子一生,讓他們反復在「滿足」和「空虛」之間拉扯,自我難以完成治愈。
3、影響孩子的審美
一般孩子2歲開始,就進入了審美敏感期,他們可能會比較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對美丑有一定的概念。
如果家長還經常給孩子穿舊衣服,其實是不利于其審美能力的建立的,以后在打扮上可能也不太上心。
寫給父母的建議
可以適當給孩子穿舊衣服,但不要強迫他們穿
一般3歲以前的孩子,可能還沒太多的意識,他們對新舊衣服可能還沒太大的概念,再加上他們這個年齡段,確實長得比較快,父母本身不浪費的原則,給他們穿舊衣服,尚且能夠理解。
可等孩子要上幼兒園或者小學,他們就要進入社交環境中,對個人形象是比較在意的,這時候就不要強迫他們穿舊衣服了,否則得不償失。
適當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雖然我們不提倡在物質上嬌慣孩子,可也不要「窮養」小孩,孩子們的有些物質需求,如果在自己的經濟允許范圍以內,并且是合理需求的話,父母不妨適當滿足他們。
這樣對其自信心的建立以及財商的培養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