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他們內心脆弱的表現,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壓,實際上是在向最親的人求助。
作家雷布斯說過:孩子沖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高興才是。
連脾氣都不敢發的孩子,最可憐
演員陳喬恩在一檔節目中回憶起童年時光,透露自己小時候不敢發脾氣,因為怕被母親打。
一聊起母親,她整個人都顯得高度緊張,處于一種心理應激的狀態,還警惕地回頭看了看,確認母親沒有在,才安下心來。
那驚嚇的眼神,掩蓋不了內心的恐懼。而她也表示,因為童年的記憶,自己多年不敢說話,也不敢交朋友,甚至有點自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和我們一樣,能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惡劣,從而離得越來越遠。
父母一時疏忽,對兒女進行打罵,很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
如何面對孩子發脾氣?
1.了解背后的原因
每個人的情緒產生一定是有原因的,孩子也不例外,不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
很多時候是 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總是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孩子不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感受,只有選擇用發脾氣的方式。
2.情緒對話
和孩子的情緒對話: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等孩子情緒冷靜下來之后,和孩子來一場深度對話,詢問孩子因為什麼而產生情緒,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表明自己對孩子的情緒是理解的。
當家長對于孩子的情緒表示出無條件的接受時,孩子的情緒才會得到完全的舒緩,比如說孩子是因為玩具丟了而難過,家長可以說「寶寶你是不是因為玩具丟了而感到很難受呢」,而不是說「別哭了,再買一個就好了」等。
3.有原則地規范孩子的行為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于認可孩子的行為、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有些孩子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不想吃飯、想買玩具、想多吃幾個冰激凌、多看一會電視,就用發脾氣的方式讓家長滿足自己。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堅持原則,讓孩子認識到: 你的情緒,爸爸媽媽可以接納,但是不好的行為必須被規范。
孩子是父母的擺渡人,而在此之前,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引路人。 愿每一個發脾氣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堅定平和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