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后的差距不是一點點

Wendy媽 2022/06/27 檢舉 我要評論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孩子不挨打,他就不知道分善惡、知對錯。所以, 很多人堅信,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但是,我們打孩子,真的就能「教會」他道理嗎?

一:打孩子,作用并不大

我一直不贊同用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為這對我們養育來說,幫助并不大。

首先,一旦懲罰孩子,就無法停下來,因為懲罰的時效太短了。

比如孩子不聽話,打他一頓,當下他確實老實了,也乖巧了。但沒過多久,即便是在同一個問題上,他依然還會再犯。沒辦法,只能接著打。

但作為父母,我們懲罰孩子時,不會下死手一步到位,保證嚇得他刻骨銘心發誓今生都不會再犯。

所以當下次誘惑比較大,或者孩子「忘了疼」時,他明知道會受懲罰,依然還是會去做。

不就是打一頓嘛,反正兩兩相抵,互不相欠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換來揍一頓,好像也挺公平的,沒啥大損失。

于是,我們該打的打了,孩子該犯的還是犯,如此形成一種循環,一點辦法也沒有。還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你打得越來越狠,孩子犯的錯也越來越多,甚至還越來越叛逆。

其次,懲罰帶給孩子的影響深遠。

我在看「學習與教養」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時,就發現,懲罰并不會帶給孩子學習的能力以及好的教養。相反,它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卻可能是一輩子。

二:懲罰的負面影響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他們長大后,差距真的不是一點點。

比如常挨打的孩子,相對于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來說,他的性格中,會有以下這些特點。

●習得性無助

孩子與大人之間,地位本就不對等。當我們打孩子的時候,他是處于一種弱小、無助的狀態,內心恐懼不安。

當孩子一犯錯,就知道逃不過一頓打的時候,他會放棄希望,從而被壓倒性的無助感包圍,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小女孩,如果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遇到困難,你覺得她會回家跟爸爸說,尋求幫助嗎?

很難!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只會覺得現實是無望的、沒有辦法的。一遇到困難,他就會陷入「無助」的狀態,從而放棄反抗的希望。

●攻擊性強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打BOBO」實驗。

心理學家班杜拉,邀請了一群孩子,并且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孩子看到一位大人,對著玩偶「BOBO」一頓打。而另一組孩子并沒有看到這個場景。

隨后,研究人員將孩子們單獨帶到房間,并且在房間里放置了一個「BOBO」玩偶。接下來,研究人員故意惹孩子生氣,想看他們的反應。

結果顯示,看過打BOBO行為的孩子,也學起了大人的模樣,對玩偶表現出了相似的攻擊行為。

孩子天生的學習行為,就是模仿。當他一次次見到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打或罵時,他在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所以說,經常挨打的孩子,他的性格里會多一些攻擊性。因為他會通過模仿,將父母的行為,內化成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從而形成喜歡動手打人的習慣。

●撒謊

除了無助、變得具有攻擊性,孩子還可能會產生一種反應,那就是退縮。

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小孩推文,他說自己就是在爸爸的打罵中長大的,性格敏感、膽怯、小心翼翼,為了逃避懲罰,他學會了說謊。

當一個孩子,覺得懲罰的后果他無法承受時,便會選擇說謊的方式來逃避。

所以有時候,孩子說謊,真不是他天性壞。 而是在嚴厲的環境中,他學會了如何用謊言來保護自己而已。

你可能會說,不能打孩子,那還能怎麼做,可以讓孩子自覺改變,做出合適的選擇呢?

以下的方法,或許值得你試一試。

三:承擔后果

《正面管教》提到一個詞——承擔后果。這個后果包括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

①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就是指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我們大人不需要介入。

比如不吃飯,孩子就會餓;不做作業,就會受老師批評;賴床,就會遲到等等。這就是自然后果,讓孩子從后果中汲取教訓,下次為了避免這樣的后果,選擇合適的行為。

像我侄子喜歡賴床,我媽就會在旁邊嘮叨,還不起來,等會遲到了,老師會說你,沒時間吃早飯會餓肚子巴拉巴拉。

侄子依然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因為他知道,我媽會給他找好衣服、收拾書包、準備飯菜,就算再賴一會也沒事。

后來我跟他說,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以后到點,我們會提醒一次,但起不起床靠你自己。

家里人不會再幫你做這些準備工作,如果遲到,你不能抱怨別人。

侄子在幾次慌亂而倉促的經歷中,終于知道,一旦賴床,他就要承擔怎樣的后果。從那以后,由剛開始我們催著他,就變成了他催我們。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多問問自己,如果我們不介入,這件事的后果是什麼?試著讓孩子承擔后果,只有經歷了,他才能慢慢成長。

不過,有些情況我們并不能使用自然后果,比如有危險(過馬路、亂吃東西等),又比如孩子影響到別人了(打人等)。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迅速介入。

②邏輯后果

邏輯后果,是需要大人介入,并且讓孩子承擔與事情相關的后果。它有4個原則——相關、合理、提前告訴、尊重。

比如孩子在墻上亂畫,懲罰是打一頓,讓他不再畫。而與這件事情相關又合理的邏輯后果就是,把墻清理干凈。

當孩子執意要做某事,比如某一頓飯不想吃,那我們可以提前告訴他,家里沒有零食,并且中途不會再給他做飯,如果餓了,只有等到下一餐才有吃。

提前告訴,并且以尊重而不是說教指責的態度,讓孩子事先知道自己要承擔的后果。那麼,當你堅定地執行時,他就不會覺得,你是在故意懲罰他。

我們太想盡父母的責任,總想替孩子規避任何不利的風險,所以總是嘮叨、說教、懲罰,甚至忙前忙后替孩子打理好一切。

只是,孩子并不會從我們的話語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

所以,還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他只有承擔過后果,才能學會責任,以及思考自己到底該怎樣做,才是最合適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