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三種行為可以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越早發現越好

Wendy媽 2022/08/13 檢舉 我要評論

什麼是安全感?是遇到危險時能夠挺身而出;是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信任你;還是不論發生什麼都不會離開你?

顧名思義,安全感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心理慰藉,是另一方帶給自己的一種安心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自己感到輕松、舒心、可依靠的。

不得不說,安全感是重要的,很多人之所以會感到快樂也是因為安全感的充足,因為擁有強烈的安全感,所以能盡情感受生活的快樂。

但安全感不是人人都擁有的,有些人因為經歷過一些令自己沒有安全感的事情,所以會不再容易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因為需要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的首要前提就是需要學會信任。

信任只需要做到全心全意相信對方,不懷疑對方,但是一旦遭遇過信任的背叛,那麼再次信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所以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要做到說話算數,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卻不可無。

一、 精神層面

當一個人精神層面的安全感非常富足的時候,他就會活得很輕松愉快,他可以不用活得那麼辛苦,因為他時常感到自己不是孤獨的,有很多隱形的力量伴其左右,這說明他內心富有強烈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會助其未來的發展。

二、 物質層面

當人們缺乏精神層面的安全感時,就會從物質層面入手,想要通過物質來獲得安全感,如果一個人在物質上得不到充分滿足的話,那麼他的安全感就會相對較低,反之則會加強。

良好的安全感自然是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都要包含的,但因為很多人無法同時擁有,所以不論是否全部擁有,我們都要學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全感」。

在中國,不論何時,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家長們津津樂道的討論重點,家長們對于孩子無不望子成龍的同時也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但盡管家長們已經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想要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但很多時候卻還是不能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但孩子是簡單的,他們會通過一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缺乏安全感,需要家長們的安撫,如若你的孩子也有下列三個行為,那麼家長們就要引起重視了,你的孩子可能正面臨缺乏安全感的困境。

當孩子出現以下3種行為時,就說明他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1. 不喜歡和同齡人玩耍,只想纏著父母

一個人最明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就是離不開父母,要知道孩子在小時候是非常黏父母的,不論是影視劇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當母親抱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很舒適,一旦外人接過手去抱他,他就會哇哇大哭。

同理,為什麼孩子剛去幼兒園時會那麼困難?

不是因為孩子不想去結交新朋友,而是他們不舍得離開父母,離開父母和不認識的人待一整天會讓孩子內心極其不安,正是因為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才會只想纏著父母。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家長們也不要過度指責孩子或強行離開,這樣會加劇孩子不安的心理,家長需要做的是給孩子耐心地講道理,在生活中多關心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讓孩子不再缺乏安全感。

2. 不敢獨自睡覺,或獨自睡覺時不敢關燈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不敢一個人睡覺是正常的表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步入青春期后還是害怕一個人睡覺或是不敢關燈睡覺,那麼就表明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有一位來訪者說自己曾經就是這樣的。

某次學校組織夏令營,自己和朋友分到一間房間,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告知對方,由于自己內心缺乏安全感,全黑的環境會令人感到不安,所以晚上睡覺會留等,希望朋友理解。

由于小時候就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所以成年后改不掉也很正常。但事實上,留燈睡覺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孩子在睡眠過程中會分泌生長激素,而過多的光線會導致性激素的分泌過多,從而使生長激素的分泌過多,因此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從而導致孩子長不高。

如果你的孩子也面臨這樣的情況,那麼家長們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多多關注,了解到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從而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恐懼,讓孩子變得有安全感。

3. 不敢和陌生人說話

除了纏著父母不敢關燈睡覺之外,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還不敢與陌生人說話,還會躲在父母身后以求庇佑。

當有不熟悉的人在身邊的時候就會感到莫名的不適,更不要提會主動與其說話。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可以適當地進行引導,樹立其自信心,培養其主動溝通交流的能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