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智慧父母不吼不叫,3招就讓孩子安靜下來

Wendy媽 2022/07/02 檢舉 我要評論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這樣的發現,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而我們 對于孩子哭鬧的忍耐度也慢慢的下降,尤其是孩子已經具備了語言能力的時候。

孩子只是一味的哭鬧,也不說話,父母的忍耐力開始急速下降,尤其是在公共場合的時候。

還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長記性,起到教育目的, 看到孩子在公共場合哭,也不予理睬的做法是正確的嗎

家長為了教育孩子,任由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不予理睬,合適嗎?

如果說是抱著教育孩子的目的, 不予理睬孩子的哭鬧行為,這往往教育的另一種偷懶,畢竟這是在公共場合。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明白在公共場合 ,哪些事可以去做,而哪些事不適合去做,有了思想意識之后,行動才會跟得上。

這樣也可以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意識,孩子也在聽到父母給出的合理解釋,也會接受得多,更容易安靜下來。

其實現在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這件事 ,出現的頻率較之前已經降低了很多,但還是存在的。

小朋友們如果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舒適的狀態,而且還收到了正確的教育和父母給予的尊重, 自己的需求和訴求被聽到,孩子也不會選擇哭鬧。

所以針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這件事上 ,智慧父母往往不吼不叫,用3招就讓孩子安靜下來,父母需要了解。

溫柔提醒,學會共情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哭是可以的,但是要分清楚場合, 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會造成的影響,稍大一些的孩子其實是能理解的。

「如果你還是覺得很難過,想要哭一會,媽媽會陪著你的, 但我們現在去一個不影響到別人的地方,你可以和媽媽分享你的心事,媽媽會幫助你的。」

孩子在媽媽溫柔的提醒之下, 煩躁的情緒也會趨于平和穩定,而且,父母還可以選擇共情的方式,幫助孩子描述他現在的感覺,并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父母也 有機會去了解孩子哭鬧不止的原因,并給予孩子合適的幫助,通常來說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長時間的哭鬧,多半是有其他的原因。

父母可以從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進行判斷 ,深入了解孩子此刻的內心狀態,也是有助于幫助孩子緩解煩躁情緒的。

制定規則,讓孩子有界限意識

父母要明白 ,如果對孩子愛和教育沒有邊界、界限和約束,那麼對于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不可逆的傷害。

父母要讓建立起孩子的界限意識,而且還要制定出規則并遵守 ,即便是在孩子哭鬧的情況下,有些原則、規則也是要遵守的

按照孩子的身心發育的特點 ,也許我們無法要求一個1歲的寶寶停止哭鬧,但是我們可以讓3歲后的孩子有規則、界限意識,孩子也是能夠理解的。

而且在這一點上,家庭中的教育態度最好要提前達成一致, 這樣更容易建立起孩子的界限、規則意識,避免孩子有「鉆空子」的機會。

換位思考,家長多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孩子們會哭鬧,也是在表達自己心中的情緒 ,作為父母我們要允許孩子表達,不過也要考慮到場合和給別人帶來的影響。

只有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后,處理孩子哭鬧背后的原因也更加直接有效,也許我們無法做到讓一個熊孩子馬上變成乖寶寶。

但通過父母正確的教育和努力之下,在日常生活中 ,將行為規范和教育慢慢地滲透給孩子,這樣才會慢慢的看到孩子們的轉變。

不過生活中 真正做到理解、尊重并傾聽孩子想法的家長,是比較少的,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教育方式行不通時,不妨嘗試著做出及時的轉變,

可以從孩子的需求入手,在了解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后, 學會接納孩子的需求和情緒,正確的解讀孩子哭鬧、不安情緒,才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更大的幫助。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