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傾聽」與「不被傾聽」的孩子,20年后的區別很明顯

Wendy媽 2023/03/16 檢舉 我要評論

父母與其用嘴巴說一萬句「大道理」,不如聽聽孩子的一個小心愿、小想法。想要有效教育孩子,必須懂得傾聽,了解孩子的心聲。

01

父母和孩子,都在渴望彼此「聽話」

人都要嚇沒了。

周末去大哥家聚餐,11歲的侄女差點沒了。

本來好好的,大家高高興興吃完飯,看到陽光明媚,準備帶孩子們去城市廣場放風箏的。

突然聽到侄女和嫂子在房間里大吼起來。

只聽見嫂子厲聲吼道:「你一個人在家寫作業,看著別人出去玩吧。」

侄女也不示弱:「不去就不去,誰稀罕跟你一起去。」接著,就聽到了什麼東西撕碎的聲音。

等我們都進屋時,房間里已經是一地紙片,還有歇斯底里、互相拉扯的娘倆。

侄女把作業撕了,嫂子生氣的推拉著孩子。

不知道一個11歲的小姑娘,哪里來的勁兒,大家好不容易才把娘倆分開,一個沒注意,侄女從抽屜里拿出一把細長的水果刀,架在手腕上。

嫂子仿佛一切盡在掌握的「女將軍」,絲毫沒有退讓,繼續責罵孩子:

「你現在長本事了,敢拿刀威脅父母了;有本事,你就劃下去呀,沒本事,繼續給我寫作業.....」

連聲質問,侄女的情緒越來越激動,刀已經抵進皮膚,有輕微的血口子。

幸好大哥當機立斷,把嫂子扛到另一個房間,我們剩下的人,懂的、不懂的,不知道花了多長時間,總算接過孩子手里的刀。

最后,大哥對我說:「你平時讀書多,好好開導開導她。」

抱了抱渾身發抖的侄女,后背已經汗濕透了,幫她把衣服換完,孩子便大哭起來。

一邊抽泣,一邊控訴:

「我怎麼會有這樣的媽媽,每天只會讓我寫作業,從來不關心我,尺子被同學借去不還,說我沒用,水杯忘記帶回來,說我是敗家子,考試沒考好,說我是傻子......她永遠不知道,那是我最好的朋友,只有她會聽我說話;水杯不小心摔破了,但我不敢跟她說;考試的題目太難,我根本不夠時間......」

侄女的話,讓我陷入了反思。

是啊。 為什麼我們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孩子卻始終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作者叢非叢是這樣回答的:

「孩子到底在想什麼,這很重要。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關心到他的成長。成為他的朋友,不僅是要陪他玩,哄他開心,更要走入他的內心,聽他的心聲,站在他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替他著想,完成共情。」

想往一個有蓋的瓶子里倒水,至少先把瓶蓋擰開。

想要有效教育孩子,首先應該懂得傾聽,了解孩子的心聲。

02

不被傾聽的孩子,就連長大也是一種殘忍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問我,他家有個親戚,30多歲,已是孩子媽,卻總喜歡買各種手辦、玩具,家里堆不下,就放回娘家。

不禁想起,知乎上有一個2000多萬流量的提問:

女兒今年上大學要用被獎勵的錢買LV包,我應該怎麼對她說?

里面有一條4萬贊的回答,不過500來字,卻打了不少父母的臉。

「我想聽她說」5個字,讓我的眼眶有了溫熱的感覺。

想起了「窗邊的小豆豆」,小小的身體,卻對陌生人連續說了4個小時的話。

遇到林校長之前,沒有人愿意聽她說話。

想起了《有人能聽見我說話嗎?》中的杰克,每一次的「我想」,都被父母家人岔開了。

明明是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卻仿佛不同星球的物種,沒有人聽到杰克說的話。

漸漸地,杰克變得沉默、孤獨,而家人卻以為,杰克是一個安靜的孩子。

而杰克,卻只能對自己的玩偶熊切特斯望說話。

不難理解,當孩子將自己的內心,袒露給最信任、最親近的人時,等待他的,不是回應、理解、關注,而是忽視、否定、誤解。

這樣的感受,該是怎樣的失落。

說話,是內心的外露、需求的表達、情緒的展現。

相對應的,傾聽,則是看見、尊重、關注。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這一生,都在追求價值感和認同感,越小的孩子,這種需要越明顯。

而這兩點歸結在一起,則是「被關注」、「被尊重」,具體到行動,便是: 傾聽。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需求越不被滿足,越容易以另一種方式出現,直到影響生活。

從小不被傾聽的孩子越長大越孤單。

長大的身體,讓他失去了任性、撒嬌的理由,而缺失的心靈,又讓他難以自處。

03

傾聽,是有效教育的快車道

前段時間,央視熱播劇《我們的日子》中,爸爸王憲平是一個妥妥的大直男。

在夫妻關系上,有很多令人尷尬的點,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卻值得所有父母好好學習。

兒子明中患有先天生理缺陷疾病,家人千辛萬苦隱瞞,也抵不住孩子年齡的增長,外面的風言風語,讓孩子越來越自閉。

有一次,明中在外面被同學堵在廁所里侮辱,放學后一個人悄悄躲進了澡堂。

王憲平在澡堂找到明中后,開誠布中的交談,明中有了治愈的希望,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父親一一解釋、一一應允。

在父親的鼓勵下,明中立志學醫,後來,成為知名醫院的高材生。

而看到女兒雪花被外婆薄待,王憲平聽了女兒的需求后,和女兒一起,「偷」了外婆的零食。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

而「關注」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則是傾聽。

聽過太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難管,孩子越大越難溝通。

殊不知,會說話的嘴巴,只有一張,而能聽話的耳朵卻是一對。

太多父母,只想發揮嘴巴的妙用,卻忽略了耳朵的潛在力量。

要知道,走不進的內心,再能說會道的嘴巴,也不過是徒勞。

無法反駁的道理,會變成壓垮生命的稻草。

憤怒難聽的指責,則會像利箭,擊中孩子內心的脆弱。

與其用嘴巴說一萬句「大道理」,不如聽聽孩子的一個小心愿、小想法。

傾聽的關鍵,不是全部滿足,而是 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

自己的想法,有人聽見;自己的需求,有人知道。

即便不被理解,也是一種出口,獲得一個盛放內心的「容器」。

04

會「聽話」的父母,才能養出聽話的孩子

畢淑敏曾說:

「人活在世上,聽和說是兩件要務。說話的人都希望別人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在短暫的時間里讓別人聽懂你的話,也讓你聽懂對方的話,并且在兩個頭腦之間產生碰撞,這就變成了心靈的藝術。」

父母總希望孩子聽話,卻忘了,孩子也是一個正常人,他們也希望父母能「聽話」。

相較之下,父母希望孩子聽話照做,而孩子只需要聽到他說的話而已。

平庸的父母,一味責怪孩子不聽話。

智慧的父母,則會蹲下來,聽聽孩子的話。

1、聽懂孩子語言背后的意思

人小鬼大。

孩子也有自己的話術,有時候,由于種種原因,他們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或需求。

比如,兒子有時會對我說「你有沒有看見前面有一個小寶貝呀」。

起初,我以為他只是「求抱抱」,後來,我發現,他是希望我放下手里的事,陪他玩一會兒。

此時,如果放不下手里的事,可以明確告訴孩子,并約定時間。

如果正好有空,不妨分一些時間給孩子,不需要太多,久而久之,就能創建一條親子溝通的「綠色通道」。

2、根據年齡段傾聽孩子

傾聽,是一件很需要時間和精力以及耐心的事。

特別理解現代父母的不易,既要周全生活,又要養育孩子,經常精疲力竭,難以完成與孩子的交流。

實際上,并不是每個孩子的每個句,都要耐心傾聽。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判斷如何傾聽孩子。

一般來說,6歲以下的孩子,話比較多,但是,沒有明顯的意圖,經常為了說而話,此時,父母不必太意,允許孩子去說就行了,他們有時候,就是自己說給自己聽的。

父母只需要適當的拿出一些時間,聽聽孩子的話即可。

比如,當孩子反復強調一件事時,基本說明這件事,對孩子很重要,父母需要引起重視。

面對較微大一點的孩子,他們的表達,往往相對清晰一些。

父母需要拿出專門的時間,聽一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如果與你的觀念相左、意見不合時,不要輕易否定、制止孩子,充其量只能提出自己的觀點,至于最后結果怎麼樣,更多的應該尊重孩子。

也不要擔心孩子的選擇,會對他造成可怕的后果,因為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與理解時,他們會更理智、冷靜的考慮你的建議,再去做出權衡。

05

寫在最后

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指出:

「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的重大決定。真正的愛,其價值在于始終如一的行動。真正的愛,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實際行動來證明。」

如果把這種行動具體化,那麼,「傾聽」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具體行動。

這不僅是愛的本質,也是關注、理解和尊重的核心。

通過「傾聽」,打開孩子的心門,愛才能順利地走進孩子的內心。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懂得愛,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